說都說到這裡了,我們簡略講講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算是王族的庶枝,至于為什麼他姓張不姓魏,應該是有個我們不太清楚的故事。說起來他們祖上是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畢公高後來被封到畢國,以畢為氏。之前我們講颛顼帝的時候講過姓氏的由來,氏是姓的繼承或者分支,可能随着封地、官職的變化而變化,這一支就成了姬姓畢氏。後來畢國滅亡,畢公高的後代畢萬逃到了晉國,跟随晉獻公做事,被封到魏地。後來晉國内亂,畢萬的孫子魏隼跟着晉文公重耳流亡了十九年,回到晉國後成了魏氏,若幹年後,魏氏封疆裂土建了魏國。張儀這一支應該也是不知道什麼緣故,改成了張氏。
既然祖上是王族,應該也不會太差,能有餘力跟名師鬼谷子去學習。但又因為連姓都改了,大概率家境也太強不到哪裡去。比上不足,不足的可能有點多,比下有餘,餘的可能有點少。最少針對張儀的野心來說遠遠不夠。
我們之前講過,很多能人在本國都找不到發展的空間,張儀也一樣,國内沒有發展空間,于是走出國門。開始,張儀在楚國令尹(相當于相國)昭陽的門下做中下等門客,據說也曾經同楚國的相國一塊兒喝過酒(可能大聚會曾陪在尾座)。後來昭陽丢了楚王賜給他的和氏璧,府内的下人認為張儀“貧無行”(窮鬼并且品行不良),就認為一定是張儀偷的,打了他好幾百下。張儀不服,又沒有确切證據,但是張儀也混不下去了,就離開楚國。
張儀的妻子很悲憤,就說:“你要是不讀書、不遊說諸侯,怎麼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張儀對着他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老婆又氣又笑:“還在。”張儀說:“這樣就夠了。”隻要舌頭還在,能說話就行。
還是那句話,是金子總要發光的。别人不了解他,作為同學的蘇秦很了解張儀的能力。
蘇秦本身是東周人,學習了本領後周遊列國,還是窮困潦倒。回到家家人/妻妾都笑話他不事生産,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蘇秦就開始琢磨姜子牙著作《陰符》,學了一年,琢磨出合縱連橫之術,覺得可以遊說當時的君王了。但是當蘇秦在洛陽求見周顯王,顯王周圍的大臣認為蘇秦的為人不行而瞧不起他,因此周顯王并不信任他,蘇秦就跑到了秦國。
他去的時機不是那麼對。惠文君剛剛車裂了商鞅,對外國人還不是那麼友好,再加上蘇秦的遊說說兼并列國、稱帝,結合秦國的情況,秦惠文君認為時機不成熟,混了好幾年,蘇秦沒混出名堂,窮困潦倒,隻好跑到趙國。
當時趙國的君主氏趙肅侯,宰相是趙肅侯的弟弟安平君趙成,趙成很不喜歡蘇秦,蘇秦隻好再次收拾行李踏上征程。這次他到了燕國,熬了一年多,見到了燕文侯。
蘇秦遊說燕文侯,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相依之勢,接着批評燕國的戰略錯誤:擔憂千裡之外的秦國,卻不擔心百裡之内的趙國;燕國受到趙國的威脅要大于秦國,所以要聯合(依托)趙國來保全燕國。最後建議燕文侯合縱趙國,結為一體。我有靠山,你有邊疆穩定,兩個國家合起來的力量優于各自為戰。燕文侯認為蘇秦之議很有道理,允諾蘇秦“如果能以合縱之計維持燕國安定,願舉國相報”。于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前去遊說趙國。
趙國的相國趙成已經去世,蘇秦詳細分析了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的關系,指出趙對韓魏的戰略相依關系,進而說明了自己的合縱主張:韓、魏、齊、楚、燕、趙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并建議趙國組建六國聯盟和力抗秦,這樣一來,六國一體,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趙國的霸主事業也就成功了。趙肅侯采納了蘇秦的“合縱”主張,資助他去遊說各諸侯國加盟,以訂立合縱盟約。
蘇秦還在趙國的時候,是秦惠文君七年。秦惠文君派公孫衍攻打魏國,生擒了魏将龍賈,攻克了魏國的雕陰,并打算揮師向東挺進。蘇秦擔心秦國的部隊打到趙國,盟約還沒結締就遭到破壞,于是決定智激同窗張儀入秦,維護萌芽期的聯盟。
蘇秦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張儀到來後,蘇秦卻故意不理不睬,并當衆羞辱後打發他離開,張儀又羞又氣,想到各國諸侯中隻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于是便前往秦國。
蘇秦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并且幫助他見到秦惠文君。秦惠文君十年,秦惠王任命張儀為宰相,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說出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張儀知道後感歎自己沒有蘇秦高明,并許諾在蘇秦當權時不攻打趙國。隻是說不打趙國,别的國家該打還是要打的。我們要認清一件事,打哪裡并不是張儀能決定的,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秦惠文君的決定。這時候公孫衍被張儀逼到了魏國去,在魏國也主張東方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禦秦國。
就這樣,蘇秦在東方各國搞大串聯,想着把這些國家聯合起來抵抗秦國的東進;西方張儀就出主意看看怎麼能不斷地為秦國從東邊南邊多撕點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