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恭尉跟項羽的關系,我們也不清楚,畢竟楚漢相争的戰場跟戰事上基本上沒有提過臨江王具體有過什麼關系。大概率,人家自己臨江王做得好好的,居于中立,兩不相幫。但是你不能要我臣服,最少不能随便搶我地盤。站在劉邦的角度,就是乘勝追擊,多拿點地盤,也去多點好處給手下。恭尉也不是吃素的,人家堅持了好幾個月,後來被俘虜,劉邦把恭尉給殺了。應該也算一定程度上殺雞儆猴了。
往下說之前,先說說劉邦定都洛陽。洛陽最早是周朝周公營建的東都,是為了便于管理中東部領土,也是很重要的政治要地。但是從地形來講,洛陽囊括範圍不大,土地不夠豐饒,而且戰略上講,四處平地,易攻難守。但是劉邦手下大部分來自東方(劉邦是楚地人,其餘很多将領也是出身原東方六國),所以大家要求定都洛陽。
到了五月份,大家開始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各諸侯手下的士卒決定留在關中的,免除十二年的徭役,那些決定要回老家的,免除六年的徭役,發給一年的糧食作為供養。這個政策怎麼說呢,一定程度上也是挖諸侯的牆角,豐富自己領地内的人力資源。戰争結束百廢待興,戰争期間遺留下來大量無主的土地,分給人就是出産,沒人耕就隻能荒蕪。當然,打仗賣命了,給點補助也是應該的。至于說免賦稅,誰家地盤上誰給免,反正我宣布了,你們各路王們不聽話是他們不好啊。
這一天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喝嗨了,就問大家:“各位列侯諸位将領們,不要有所隐瞞,都說心裡話。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為什麼啊?項羽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麼啊?”
高起(有人說高起是個人,我個人認為是改換姿勢,從之前比較松散的姿勢變成比較正式)、王陵(劉邦老鄉,之前劉邦給王陵做過小弟,劉邦起義後王陵也不歸屬劉邦,人家自己搞了一塊根據地,後來王陵生母被項羽捉去逼王陵投降,王陵母親自殺要求王陵投靠劉邦)回答說:“陛下您傲慢又愛侮辱人,項羽卻仁慈又愛護人。然而陛下您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占的地方就封給他,與天下人利益相共。項羽嫉賢妒能,有功的人加以陷害,賢能的人受到懷疑,打了勝仗而不論功行賞,取得了土地而不與分利,這就是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果結合背景去看,這對話很可能這在分封功臣前後。
異姓王拿人家沒什麼辦法,該給的地盤要給人家,人家手底下都有自己的兵守着自己的地盤(韓信除外)。但是剩下的就不那麼舍得了呀,沒打下來之前不知道是誰的,打下來了可就是自己的了。所以關于分封手下的事劉邦三思了又三思,把最厲害的二十幾個人封了以後,其餘的怎麼都定不下來。手下人三人一夥兒,五人一堆兒,議論紛紛。劉邦心裡也不踏實,就問張良,張良說:“大家都在商量着怎麼造反呢。”劉邦就問天下剛剛安定下來,大家為什麼又要造反?”
張良說:“陛下您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在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您親近寵幸的老友,誅殺的都是您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又懷疑會因為之前的過失而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
劉邦心裡很可能是真舍不得,也可能有些人他是真不喜歡甚至恨得牙癢癢,但是他也不能做等着被掀翻,就問張良:“這件事該怎麼辦呢?”張良說:“陛下您平生特别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裡,誰最突出?”劉邦說:“雍齒跟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剛開始在沛縣起事的時候,雍齒在封邑背叛劉邦,劉邦打了三回,借項梁的兵才打下來)。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張良說:“現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麼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
于是劉邦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邡侯,并緊迫地催促丞相、禦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群臣吃過酒後,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用擔憂了。”
很可能王陵的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說的。說的對不對呢,很對,你不給人家好處還讓人給你賣命怎麼可能?
劉邦也不能否認自己比較大方,他就是做了個補充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要說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籌集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要說連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俊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才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最大原因。項羽呢,他就有一個範增還不能任用,這是他所以被我擒殺的原因啊。”
這也是對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能接納别人的優點,是劉邦非常鮮明重要的一個特質。他不知道的時候,從來不吝于求救。我們看記載,創業期的劉邦說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問身邊人怎麼辦?當然,你用人家了,也确實要給人家好處就是了。
漢高祖打算長期定都洛陽,齊國人婁敬經由老鄉虞将軍引薦見到了劉邦,力勸劉邦不要定都洛陽而應該定都關中。劉邦猶疑不決就咨詢張良,張良也認為應該定都關中。
咱們說過劉邦特别聽勸,劉邦就起駕回關中,定都長安。六月份,大赦天下。
這時候劉邦的太子是劉盈,皇後是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