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2023.12
老銀行大院因各家各戶都獨門獨戶建有院牆,所以大院裡顯得很窄巴。不過裡院還保持着當年四四方方的樣子,雖然住戶少些,但出來進去鄰裡間的生活場景一覽無餘,像個微縮版的四合院。
老銀行大院的取水點設在外院靠近大門的位置,與小美他們現住的銀行大院恰好相反。他們家住的小院緊鄰大門口,離裡院的取水點比較遠些。而每天生活都離不開去裡院深處挑水這一環節。
每當春暖花開時節,大門洞便成為大院孩子們的歡樂天堂。男孩子們喜歡聚集在這裡玩玻璃球,女孩子們去那裡踢毽子、跳繩或跳皮筋。
女孩子們玩的最多的就是“丢骨頭子”遊戲,這個遊戲需要通過精準地抛擲皮球,并且按照特定步驟翻轉骨頭子的面,然而無論孩子們的手速多快,由于皮球下落速度的更快,想要一次性将所有骨頭子面翻轉成一個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這樣的遊戲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反應能力,更成為了童年時光裡最珍貴的記憶之一,為老銀行大院增添了無盡的歡聲笑語與生活氣息。
“丢骨頭子”的遊戲雖然簡單有趣,卻極具挑戰性,一般情況下隻需兩個人就能開展一場對決。在大院的孩子們中,趙小莉玩這個最厲害,憑借她超凡的眼力和迅捷的手速,大院裡幾乎無人能敵。
趙小美盡管努力嘗試,但始終無法超越二姐那幾乎與生俱來的眼快手快天賦,以至于無論多少次交手,都未曾赢得過她姐。這讓趙小美逐漸對這個遊戲失去了最初的熱情,甚至有些敬而遠之。
每次看到趙小莉靈活翻轉着那些小玩意兒,趙小美臉上也會洋溢出一種既羨慕又很自豪的笑容,因為她知道,那份獨特的遊戲技能是她們共同成長歲月裡不可磨滅的記憶符号,更是親情交融、歡樂相伴的美好見證。
老銀行大院可沒他們現在大院的大門洞,每當邁進那扇總是敞開着的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大院的外院風光。擡頭看去,總能捕捉到一幅生動的生活畫卷:
正在那裡取水的大人或孩子們排隊的身影,他們或肩挑,或手提,交織出一種淳樸而和諧的生活旋律。尤其是在春暖花開、陽光普照的日子裡,這裡更是充滿生機,洗衣服和床單的女人們在那裡邊搓洗邊說笑着。水桶接水的清亮響聲與歡快的笑聲交融在一起。
每次趙小美來到老銀行大院玩耍時,剛跨進大門,仿佛一下便走進了一幅流動的生活畫面中。總是能看到接水處的熱鬧景象,有時還會恰巧碰到正在打水的小夥伴們,于是便毫不猶豫地加入其中,與她們一起提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體驗共同分擔的快樂。
随後又一起從家奔跑出來,穿過凹凸不平的青磚鋪成的小徑,尋找大院裡其他小夥伴。老銀行大院,也是她童年記憶中的一段溫馨有趣的回憶。
林小五他們家坐落在前後院之間的那條悠長小徑上,獨門獨戶的小院裡整齊排列着三間古樸的房屋。她老爸是一位從軍營退伍到地方工作的老幹部,平日裡總愛穿着一套褪去了領章的老式軍裝。盡管身形瘦削,但那一身軍服往身上一穿,仿佛給這位看似不起眼的老頭兒憑添了幾分威嚴,讓人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趙小美對林老爺子總是心存敬畏,不過這并未阻擋住她愛往林家跑的熱情,因為林小五她媽對待孩子們總是和藹可親,從不擺一副嚴厲的樣子。趙小美去她家就像回自家一樣自在随意,林老爺子常不在家,不是外出散步溜達,就是與昔日老戰友相聚話舊。
林小五和趙小美兩家一樣,都有五個兄弟姐妹。他們家的孩子按照出生順序取了乳名,其中最容易記住的就是林小五。在大院裡,鄰裡們習慣用“林家老大、老二”這樣的稱呼來代替她哥哥姐姐的全名,以至于除了林小五以外,其他孩子們的大名很少有人知曉。
每當遇見時,大家會親切地打着招呼:
“林家老大回來啦?”或者“老二,吃過飯了嗎?”
而對林小五,則直接叫着她的全名:“林小五,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喽。”
就這樣,在這個大院中,林小五成了他們家中唯一一個被鄰居們時常喚起全名的孩子。
趙小美心裡琢磨着,母親給孩子們起名字的時候可真是花了不少心思:除了大哥趙錦城的名字外,她們幾個姐妹的名字都隻相差一個字,乍一看好像挺随性,但實際上既簡單易記,又透露出母親那份獨特的精明與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