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修改于4.16
對趙小美而言,盡管在這全新的環境裡,除了曾經相識的知青李大奎外,其他人都相對陌生,但她對此并沒有太多的擔憂或不安。
畢竟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分鐘都顯得極其寶貴且忙碌不堪。白天時段,她需要連續教授三個班級的英語課程,加上輔導自習,日程排得密不透風。
中午短暫的休息時間對她而言,也隻是剛好夠她拿着飯盒快速跑到食堂,草草地解決一頓午飯。
然而,當夜幕降臨,小美卻發現自己擁有了一段充裕的自由時光可以支配。甯靜的夜晚并未給她帶來過多的孤寂感,因為在她床下的紙箱裡,還放着許多她沒有翻看過的書籍。另外,她還要抽出一些時間溫習并鞏固次日要教授的課程内容。
對待初一兩個班的英語課程,小美覺得并不需要投入自己過多的精力,畢竟這一階段的英語教育主要是圍繞基礎知識的積累與實踐展開,涵蓋了詞彙學習、基礎語法掌握等内容,并同步緻力于學生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整體提升。
她隻要通過日常對話和閱讀訓練增強一下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并為後續的進階學習做好基礎鋪墊就行了。
當然趙小美也知道,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絕不能僅限于機械地傳授書本知識給孩子們。
就如某篇文章中所闡述的那樣:
“一堂卓越課程的背後,離不開用心的教學設計與巧妙的布局構思。”
因此,在這一點上,趙小美自知,她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郝芸是小美入住白圈後認識的第一位朋友,倆人初次遇見,是在學校的小圖書室裡。
即将開學的前一天,趙小美正在有些昏暗的小圖書室裡低頭翻閱資料時,她從外面走了進來。
圖書室裡之所以光線顯得較為昏暗,原因在于它并非是朝陽的房間,圖書室以及與之相鄰的後勤區域,都是由閑置不用的舊教室經過簡易改造而成的。
其實也不能算什麼改造,就是在裡面放了幾列高大的書架用以存放各類書籍,又講台上擺放了一張課桌,這裡便成為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場地,任何進出人員都必須從管理員身邊經過。
此刻的圖書室内,除了五十多歲的管理員老張、新入職的趙小美,還有一名青年男教師正在低頭翻閱着雜志。
郝芸進來後,先是微笑地向正埋頭整理舊期刊的管理員老張打了聲招呼,然後徑直走到距離小美不遠處的一個書架前,擡起目光,開始浏覽架上的書籍。
“來,老張,給登記一下吧。”
這時,那位青年男教師,後來聽管理員老張說,他是小學部的老師,走過去登記借閱的雜志。
見他拿着從架上抽出的一期《港台文藝》雜志來登記時,老張停下了手裡的活,瞥一了眼封面,有些不屑的用她的家鄉方言撇撇嘴說:
“港台東西有什麼好看的?讀讀古典名著多好。”
管理員老張在表述這句話時所流露出的鮮活神情及富有韻律的語調,讓一旁的趙小美忍俊不禁,覺得這位老太太還挺有趣的。
“呵呵,老張,我哪敢和您比呀,就我這水平,也就配看這類淺顯的東西。”
那位男教師一邊暢懷輕笑着,一邊敏捷地彎下腰身,在老張遞過來的長條登記簿上迅速而熟練地完成登記,接着便施施然離開了圖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