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陳舒青從來不曾聽過的往事。她理了理關系,道:“是我舅母的娘家?”
秦媽點頭道:“正是。你看如今秦府也隻和咱們來往。姑娘未嫁之前,每年夏天都會跟着洪夫人回家住一段時間呢。”秦媽口中的“姑娘”卻是指秦氏,她是看着秦氏長大的,稱呼一直沒變過。
陳舒青不免歎息,原來舅媽洪氏的命運如此坎坷,也理解了秀水老百姓為何這樣興奮,這樣看起來,幾乎是人人和霍氏劉氏有仇。
她這一日沒有去書院,上午用過飯就讓秦貴駕車,去了一趟秦家的綢緞行。
王念盛與她說,九邊百姓除了耕田放牧之外,可以獲利的渠道并不多。像他這樣給人蓋房的工匠,在鄉間是無人雇傭的。村裡修房子,多是自己買了材料,然後請本村的壯丁一起動手,按日結算工錢,也算惠及鄉鄰。
隻有城裡的富戶們修繕房屋才會雇傭外來的工匠,木匠等其他工作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就很難靠建一所學校教授孩子們生存技能——就算找到合适的老師,他們學會了技能,也無法換取錢财。
但王念盛給了陳舒青另一個思路。他說自己在跟随王增壽行走九邊的時候,曾經到達過更南一點的潞州,那裡的人善于養蠶紡絲,隻是織造技術不如南方,所以養蠶的農戶,常常要花大價錢請織工來做工,或者幹脆以低廉的價格将蠶絲賣給行商。
講到這裡,哪怕是平素寡言的王念盛都不禁歎道:“如果能學到絲織的技術,潞州的養蠶戶們,肯定願意送孩子來學。”
一提到絲綢,陳舒青便會想起前世課本上所寫的四大名繡和三大名錦,其中确實沒有北方城市。不過她隐約記得,到了明清時期,在晉南一代【注】确實産生過絲綢名品,隻是具體的情形她就不了解了。
但不管怎麼說,有了這個消息,總算給她辦學校的思路點了一盞明燈。今天她就想要去秦家綢緞莊看看現在的絲綢,多了解一些具體的情況。
看到表小姐來店,掌櫃十分客氣,拿了各種華麗的料子給看她。
其時蜀錦最為盛行,花樣也甚是繁多,不僅有花卉魚鳥,還有山水亭台,又有佛教的紋路。
陳舒青問:“可有咱們九邊附近的絲綢?”
掌櫃的一怔,從來小姑娘們逛綢緞莊都要最靓麗的蜀錦。
北地的姑娘們向往南方的山水,也向往南方的錦繡。
但是陳舒青既然提出了這個要求,掌櫃自然要努力滿足她。
搜索半晌,掌櫃猛的一拍頭,道:“表姑娘您稍坐。”言畢,掌櫃急匆匆地往後面走去。
陳舒青知道那是庫房,猜想掌櫃的多半要在裡面盤桓一會兒,才能找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站起身來,正好和謝峰四目相對。
她脫口而出:“你怎麼逃課了?”
【注】曆史上的潞州唐代就有了絲綢生産的記載,在明代成為了知名的絲綢生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