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作為凝聚民心的标志,“割禮”的作用是在月氏男性成年後保持下.身潔淨,減少自.慰。
總之,河西走廊上,西戎部族和昭武九姓如拉鋸般纏鬥了五個世紀,逼迫受阻的商旅們發現了由居延、九原、雲中三鎮串起來的戈壁之路。
……
當海量的外邦人翻過蔥嶺來到大秦帝國,他們自然而然地将開創萬世基業的始皇帝比作一百多年前征服了半個世界的亞曆山大大帝。
始皇帝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則更傾向于被比作亞曆山大的父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腓力王鍛造了強大的馬其頓王國,一手統一了衆多的希臘城邦,并着手為征讨波斯帝國做準備,但被後者派來的刺客結束了雄心壯志。
而昭襄王二十一歲即位,銳意進取,開疆拓土——
河西之戰攻魏,郢都之戰擊楚,長平之戰坑趙,全都大獲全勝。
後世有人說,這時候的強秦已經具備了統一華夏的實力,但這種說法更像是在“大一統”成為既定事實的情形下的後見之明。
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在秦統一前一百年的那個時期,那麼秦昭襄王真正做到的,是證明了當時群雄并起的華夏,是有可能被單獨一個諸侯國統一起來的。
問題來了:昭襄王為什麼沒能完成統一呢?事實上,大一統要在昭襄王崩後三十年,由他的重孫子嬴政來完成。
這是因為昭襄王,也像腓力王那樣,遇刺身亡了嗎?
不是,他活到了七十四歲,因病去世。
是因為秦國力量衰落了嗎?
并沒有,昭襄王五十歲前就把領土從八百裡秦川大大擴張了出來,實力空前強大。
昭襄王之所以沒有自己成為“始皇帝”、“祖龍”,是因為在五十四歲那年,他突然地、不可解釋地改變了主意……
秦昭襄王駕崩之後,以太子身份即位的孝文王在位三天就一命嗚呼了——剛好有時間把原來的太孫嬴異人,從“沒殺死你的就會讓你更強”的趙國召回鹹陽。
嬴異人,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登基後報複性地享樂了四年,并在三十四歲時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病榻之側,莊襄王用最後一口氣,給他十三歲的兒子嬴政戴上了帝王的冕旒,然後安詳地合上了雙眼。
嬴政的生母趙太後,也終于可以不藏着掖着了。
即便在服喪期間,即便兒子就在一旁,時年三十七歲的蕩.婦會将她的一頭火紅波浪卷披散開來,與一衆壯男夜夜笙歌、縱情歡愛。
直到,一位遠道而來的翩翩少年,用一雙消魂的眼睛和一口工巧的言語換走了她的心。
他就是從昭武城經由戈壁之路來到大秦的月氏王子,留在中原史書的名字叫“嫪毐”。
坊間傳聞:嫪毐下.身如此粗壯,能讓車輪以其為軸旋轉。
其實,如果說這比嬴政還小一歲的外族小夥能給太後帶來額外的歡愉,大概是因為他出生後不久就被實施了“割禮”。
趙太後對嫪毐是如此鐘情,以至于排除萬難,以年近不惑的高齡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哪一個都有可能把他們同母異父的兄長嬴政趕下王座。
無愧于其族姓,時年二十一歲的傀儡秦王嬴政扼住命運之喉。
他和唯一盟友,就是奴隸出身、擔任秦王侍衛的陸克山。
兩個所有人都認為不成氣候的半大小子,竟然發動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政變,狠狠報複了那些視其為無物的人!
掌控局面後,他親手把兩個便宜弟弟捆入麻袋,滿頭大汗地用木棍打了整整一個時辰,把他倆重新打回液态。
嫪毐則由秦王特殊關照,扒光衣服,被六匹烈馬扯為六段,然後把其中一段丢給趙太後留念。
最後,把眼淚流幹的王母軟禁起來,獨攬大權。
嬴政親政了,而剛被鏟除的月氏王子則是他的仇人——這讓月氏的宿敵西戎部族看到了借刀殺人的機會。
酋長們齊聚在秦宮的阙下,名為慶賀大王得勝,實則控訴月氏之惡。
他們效仿申包胥哭秦廷的典故,日夜嚎哭,百端激将秦王發兵,但厚重的宮門,始終緊閉。
忽然,一位族長想到了什麼,扯下一塊白布,咬破手指用血畫出一個鮮紅的六角星,然後賄賂嬴政的貼身侍衛陸克山将其帶給陛下,就說:“此物現在月氏王的手上!”
不到一刻鐘,厚重的宮門被猛然推開。
宮人差役一哄而出,将驚慌的戎酋們拖入磁石壘砌的幽暗拱門,拖過衛士站崗的開闊廣場,拖上九十九級高大石階,拖進帝王氣派的大朝正宮,參與緊急召開的禦前會議。
那片滴血的布條,正攥在居中一名青年的嫩手裡。
隻見青年一頭染黑了的卷發,發根處透出些許赭色;
巨大的髻子,被一根藍色的長簪绾起——
嬴政,秦王國的第三十二代君主,他的首戰已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