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飄飄問老先生:“您不是說,分數不重要了麼?”
“但是,中考,還是要看分數、擇優錄取的。”老先生道,“所以說,以後的中考呢,将會成為一個大篩子。考察的知識點,其實沒有超綱;但是,會考察知識點背後的這個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靈活運用上。
也就是考察,學生思維的寬度和厚度,以及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透不透呀,理解深不深呐,有沒有理解,就是背後的這些思維邏輯,對原始的概念,能不能靈活運用……”
任飄飄心不在焉地,一點兒也沒聽心裡去。
老先生一點兒沒察覺,依舊興趣盎然地滔滔不絕:“這次改革之後呢,小學教育會成為學生的第一道門檻。
因為‘均衡優質’這四個字,表面上的難度下降了,而且,孩子們的成績會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分數呢,都差不多呀,對吧,而且分數呢,還可能都不低。
你發現沒有?我們現在的許多學校已經都不用分數了,大多數用的是ABCD進行成績評價,對不對!
要知道,難度下降的背後,其實就是把時間留給了你們學生,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你回去上學後,一定要記住這十六個字----‘激發興趣’,‘強化方法’,要‘塑造能力’和‘培養習慣’。
這十六字,就決定了你将來能不能拼進一個好的高中和一個好的大學。”
聽完了老先生的演講,任飄飄道:“你這位老…老師,講了大半天,費了這麼多的唾沫,這不是還在‘卷’麼?而且比以前‘卷’的更厲害了。”
老先生轉頭問淳于溷說:“我說反了麼?”
淳于溷道:“反不反的,我倒沒注意……隻是感覺,中國的教育,又走回了過去。”
老先生問:“什麼過去?”
“一個教育改革,你提20遍的‘科技發展’;還什麼,以後是‘理工科’的春天……”淳于溷道,“這與改革開放時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拍’;‘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有區别麼?”
老先生:“那你說,怎麼改?”
淳于溷:“教育部的這些改革,無非是想把真正聰明的孩子篩選出來,送進中國的頂尖大學進修。那麼,剩下的孩子,出路又在何方?讓他們繼續失業麼?
再說了,就算那些頂尖的學生畢了業,就一定為祖國效力麼?會不會,為‘大美麗’做了新嫁衣?
更何況,中國并不缺少聰明的孩子,缺少的是又紅又專的高素質人才。
而現在很多學生,都不懂讀書旨在‘明理’這最起碼的道理,把‘明理’誤讀成‘名利’,才會像任飄飄這樣有‘讀書無用’的低級錯誤。
為什麼,近些年來,越是大學生,乃至博士生,越是不義不孝、不懂人情世故、找不到工作、啃老吃老,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殺人等負面事件越多?他們可都是有知識、有學曆的人啊!
也就是,我們這些年來,對‘知識’和‘素質’的誤解。
總以為,十年寒窗證明世上最難獲得的是知識。其實不然,世上最難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将知識轉化成素質!難在,要将知識中的人生追求和堅持高尚的品格,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之中。若如此,那麼,這樣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閃光的素質。
現在的大學生,哪一位不是上大學,隻是為了混張文憑而已?即便是混不來,就花錢買?無論你是混來的,還是買來的,它好使嗎?
也就說,不能轉化成素質的知識是無用的!
雖說,這次教育改革,也是抱着提高學生的素質去的。
但是,教育改革者必須明白:思想品德是素質的重要因素,它曆來是中國文化教育的核心【1】。
當然,廣義的素質,還包含了學生的‘德、智、體’全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