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29章 陳母問勇勇冠三軍 大唐鐵甲不動如山

第229章 陳母問勇勇冠三軍 大唐鐵甲不動如山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之前大家都是這麼做的,敵進我退,阿史那賀魯偏偏就要集結兵力打這一戰,阿史那賀魯是突厥可汗,在太宗皇帝死後,阿史那賀魯擊敗了突厥上一任可汗,然後叛出大唐,自命沙缽羅可汗。

可汗有令,突厥十姓部落沒有辦法隻能派兵前來,現在阿史那賀魯這是要給戰前心裡沒底的突厥人加一加勇氣。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突厥人内部也并不是鐵闆一塊,部落之間本就是互相傾軋,哪來的和平,所以突厥人十姓部落根據一條河劃分了勢力範圍,就是當時的碎葉川,現在被稱為楚河。

河西的五姓部落被稱為西廂,也被稱為右廂,統稱為五弩失畢,共有五部:阿悉結阙部、阿悉結泥熟部、哥舒阙部、哥舒處半部、拔塞幹部,其中每一部都有自己的首領,被稱為俟斤。

河東的五姓部落被稱為東廂,也被稱為左廂,統稱為五咄陸部,共有五部:處木昆律部、胡祿屋阙部、攝舍提驐部、突騎施賀邏施部、鼠尼施處半部,他們的首領被稱為一啜。

五弩失畢和五咄陸部之間不和,常常也是互相征戰,少不了來找阿史那賀魯這個可汗來做中人評理,這就是突厥人的存在方式,哪怕同屬于突厥人但也會沖突不斷,所以阿史那賀魯這個可汗能把雙方聚在一起不打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别說還要雙方放下矛盾一緻對外。

要知道雙方互相每年都有人死在對方的刀下,對一件事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你同意那我就反對,你反對那我就同意,想要思想統一阿史那賀魯實力最強也不好搞,畢竟思想上的矛盾不是實力能解決的。

但隻要有利可圖,雙方還是有坐下來合作的可能性,所以阿史那賀魯事先已經承諾隻要參加戰役的部落都會在戰後論功行賞,唐軍不算什麼,但擊敗唐軍之後,後面的土地就是突厥人的牧場,平民就是突厥人的奴隸,金銀就是突厥女人頭上的裝飾,這都會是大家的囊中之物,這是誘之以利。

阿史那賀魯還必須要弱化唐軍的實力,他就說來犯唐軍也就萬人,将領蘇定方還是個無名之輩,還要說在座的有些人膽小如鼠,大家都是一部之首領,哪願意承擔這樣的羞辱,這就是阿史那賀魯的激将法。

這樣戰略上對唐軍的藐視,還有對自己人的攻心之計,總算讓戰前還有一些遲疑的突厥人成為嗷嗷叫的雄兵,阿史那賀魯能做突厥可汗還是有一些本事的,可惜他忘了他的前輩還有一位更有能力的大可汗名叫颉利可汗,最後被李靖抓到長安為太宗皇帝跳舞,而此時李治也已經把他當成了颉利可汗二代。

既然知曉了唐軍的布置,阿史那賀魯也可是安排戰術,兵來将擋水來土掩,既然唐軍兵分兩處,那突厥人自然選擇各個擊破,可是唐軍兩處兵力互為掎角之勢,誰攻哪一初這都是說法,畢竟唐軍兵分兩處,一處是幾千步卒,一處是近萬的騎兵,傻瓜都知道步卒要比騎兵好打的多,好打不好打這就意味着部落勇士犧牲的多少,這樣五弩失畢和五咄陸部又開始争吵起來。

最終還是阿史那賀魯有主意,既然大家都難以抉擇,那就用草原上的辦法解決問題,一切看長生天的天意,這才緩解了兩方的争吵。

長生天的天意就是扔酒壺,突厥人的酒壺就是酒袋,有一個長長的壺嘴。

阿史那賀魯朝着天空扔出酒袋,在酒袋掉落在地上的時候,壺嘴朝向哪一方就是長生天選擇了哪一方,這就是天意,是突厥人常用的解決矛盾沖突的方法,此前阿史那賀魯已經數次用這樣的方法解決五弩失畢和五咄陸部關于牛羊和牧場的糾紛。

這一次五咄陸部運氣好,長生天讓他們抽到了對大唐的步卒,五弩失畢就要面對唐軍的騎兵。

不過阿史那賀魯還有安排,他并不要五弩失畢和五咄陸部同時向唐軍發起攻擊,而是先讓五咄陸部動手攻擊唐軍的步卒,五弩失畢先防備唐軍騎兵的突襲,他這是要殺雞儆猴,讓另一邊的唐軍看着自己的步卒被突厥人一點一點吃掉,他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擊潰唐軍的心理防線,也是要給蘇定方一個教訓,讓他知道什麼是兵法!什麼是用兵如神!

突厥十姓部落領命也去安排出兵事宜,畢竟十萬人的大軍還是要講進退的,不是一窩蜂的打群架。

在十姓部落的首領離開後阿史那賀魯身邊的近侍猶疑道:“可汗,中原有一句話叫事出反常必有妖,唐軍這樣的行軍布陣其中是否有貓膩我們未可知啊,這樣安排十姓部落沖上去是否可靠?”

阿史那賀魯笑着道:“是否可靠這不是有人先為我們去探探路嗎?哈哈?”

近侍這才知道十姓部落都是阿史那賀魯安排的探路的角色,實際上阿史那賀魯早就厭煩了對十姓部落控制力弱這一點,他是突厥人的可汗,可是突厥人先是忠于自己的首領,然後才知道他這個可汗,這就是部落文化,阿史那賀魯早年依附了大唐,他有幸見過大唐太宗皇帝的威儀,尤其是那萬國來朝的尊榮,被朝拜的萬族尊稱為天可汗,這讓阿史那賀魯知道了天到底有多高,地到底有多厚,這才是天高地厚,在這樣的天地面前,自己頭上這一片長生天實在算不了什麼,所以阿史那賀魯就有了大志向,所以他在太宗皇帝駕崩後就叛出了大唐,他也要有自己的一片天,他也要做突厥人的皇帝,他不隻要做可汗,他也要做天可汗!

但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先有部落後有天才是突厥人的文化,所以阿史那賀魯發現即使自己成為了突厥人的可汗也成不了突厥人的皇帝,他并沒有中原皇帝那樣的中央集權。

思來想去,阿史那賀魯認為是因為十姓部落太強,自己不夠強,這才造成了對諸部落約束力弱,那就要逐步削弱諸部落的力量,所以五弩失畢和五咄陸部之間的矛盾其中少不了阿史那賀魯的挑唆甚至故意引發雙方沖突,雙方找不到的牛羊實際上并不是對方偷的,而是可汗下的黑手,阿史那賀魯一直在借刀殺人。

現在阿史那賀魯又拿唐軍作為了他借刀殺人的刀,他巴不得唐軍多殺一點十姓部落的人,這樣削弱了十姓部落的實力,戰死了男人,部落剩下的都是婦女和孩子,在戰後就是阿史那賀魯吞并他們的時候,到時候突厥不就是阿史那賀魯自己的部落?完美解決他控制不了十姓部落的問題。

至于近侍說的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完全不在阿史那賀魯的擔憂之内,就算唐軍再有妖又能怎麼樣?自己是十萬對一萬,優勢在我,且不說十個人砍一個人,哪怕就是十萬頭豬對沖一萬個人也沒有失敗的道理,他反而擔心唐軍别太弱不禁風,不然達不到消耗十姓部落的效果,自己反而還欠十姓部落努力和金銀,所以唐軍越強越好,到時候唐軍越強,自己擊敗唐軍的聲望也越大,自己越能打出聲威,聲震西域,這就是一舉兩得!

這就是阿史那賀魯的想法,可以說他和蘇定方的想法是不謀而合,都是想用首戰來消耗對方,區别是蘇定方兵力勢單力薄,他不得不這麼做,阿史那賀魯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想要削弱十姓部落的實力,來加強自己對十姓部落的控制,所以雙方不約而同的都把首戰安排在了郭孝慎領命固守的五千步卒上。

此時的郭孝慎已經帶領五千步卒到了蘇定方指定的小高地上開始挖壕築陣,雖然他們會居高臨下面對突厥人,可是人數是難以彌補的差距,所以必須構建和城防護城河一樣的壕溝,這樣更能增加突厥人攻上來的難度,所以在郭孝慎勘察過高地之後命令将士們挖了三條壕溝。

還有就是五千步卒,其中身着明光铠的隻有三千人,剩下兩千人并沒有重甲護身,郭孝慎對看着自己的将士們道:“此戰我等以寡擊衆,兇多吉少,但我大唐鐵甲不動如山,此戰唯有死戰才能為大軍覓的一絲勝機,所以有甲的兄弟們在前,沒甲的在後,若有陣亡者,餘者,則換甲上陣,直至陣亡,再換,我在戰陣在,誓與戰陣共存亡!懂了嗎?”

将士們齊聲皆言“諾”!

聲震四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