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滿堂朝臣都在悠閑自在的看着中書二令的内讧,想看看皇上怎麼來處理這一樁“家事”,因為不管是杜正倫還是李義府都是李治力主提拔上的中書令,結果現在二人開始内讧,杜正倫彈劾李義府德不配位,聯合中書侍郎李友益等人要罷黜李義府,李義府也是針鋒相對彈劾杜正倫結黨營私,霸淩同僚,這可以說是一樁醜事,也就想笑看李治如何處置這件事。
可是沒想到這時候會有人站出來火上澆油,配合着杜正倫一起彈劾李義府,難道這一次并不隻是中書省的兩位中書令内讧?還有其他隐情不成?于是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這個新站出來彈劾李義府貪贓枉法,結黨營私,賣官鬻爵,以權謀私,禍亂朝綱的人。
衆人一看原來是他?
李治看到此人則是眉頭一皺,他不知道此人為何現在站出來和杜正倫一起彈劾李義府,難道是二人私下有勾連?這就是李義府說的杜正倫結黨營私?可是這個人站出來可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個人就是用密折彈劾李義府的人。
杜正倫看到此人能站出來支持自己也很是興奮,有人附和自己就是好事,就算不能真的罷黜李義府,但能打擊到李義府的嚣張氣焰也是肯定的,看以後在中書省李義府還有什麼臉面和自己一較高下。
李義府看着此人先是一愣,然後貌似恍然大悟,再然後就是憤怒,因為他聽出這個人彈劾他所說的罪名怎麼有些熟悉?這不就是李治說有朝臣密折彈劾自己的罪名嗎?這麼看來自己是誤會杜正倫了,密折彈劾自己的人并不是杜正倫,而是此人。
要說此人是誰?給事中劉仁軌。
要說劉仁軌為什麼會在這時候站出來彈劾李義府,一個原因是劉仁軌責之所在,給事中本就是監察六部,糾彈官吏之責,類同禦使,二個原因就是劉仁軌性耿直,在太宗皇帝時就以直言敢谏聞名。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劉仁軌當初奉李治之命去調查李義府暗通大理寺丞畢正義私納女囚淳于氏為妾的案件,雖然最後因為畢正義的自殺這件事成了一個死無對證的案件,這讓負責調查的劉仁軌出力不讨好無功而返,但這件事裡面的諸多疑點都被劉仁軌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樣李義府就被身為給事中的劉仁軌重點關注。
然後劉仁軌就發現李義府諸多恃寵而驕,放縱家室貪贓枉法,賣官鬻爵的事,這才有了劉仁軌彈劾李義府的密折,劉仁軌這算是先跟皇上通通氣,别說是自己突然一擊把李治搞蒙了。
劉仁軌卻不知道他的密折對于李治來說隻是私下給了李義府一頓訓誡,卻讓李義府誤會密折是和他水火不容的杜正倫所為,這樣反而引爆了本就面和心不和的中書二令,讓二人有了這一場朝堂内讧的鬧劇。
但在劉仁軌站出來之後李治心中暗說了一句“要遭”,因為李治并不想把劉仁軌彈劾李義府的事放到朝堂的大庭廣衆之下來辦,李治還需要李義府,所以怎麼可能對李義府公事公辦?但李義府真的不争氣也是讓李治夠氣。
而李義府在反應過來自己是誤會杜正倫也并不後悔,因為二人本就水火不容之勢,但劉仁軌突然殺出來卻吓壞了李義府。
在知道密折是劉仁軌所為之後,他和李義府之間算是結下了梁子,但這時候李義府來不及想怎麼睚眦必報劉仁軌,而是趕緊把目光看向了李治,現在他的一切都捏在李治的手中,就看李治怎麼處理劉仁軌對他的彈劾。
李治眼下的确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正如此前武皇後對他所言,現在李義府對他依舊是有用之人,他舍不得,也不能放手,但杜正倫和劉仁軌一起站出來彈劾李義府,自己也不能視而不見,這樣做隻會更可疑,會給人留下處事偏頗的話柄,思來想去李治就有一些急,因為他還想不到什麼兩全其美的辦法,要是這時候武皇後在自己身邊幫持一下就好了,因此也就有些氣急攻心。
李治氣急攻心之下捂了自己的胸口一下,但這一瞬間還真讓想到了一個緩兵之計,自己雖然想不到辦法,但可以用緩兵之計先安撫下此事,然後找武皇後商議。
思定之下李治捂着心口怒斥道:“胡鬧,你看看你們現在這個樣子算什麼?拿朕的朝堂當成吵架的坊市了嗎?你們是朕的朝臣還是街上吵罵的婦人?也不怕被人恥笑,有何事明日再說,今日先行退朝。”
李治說完就冷哼一聲甩着衣袖離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朝臣。
杜正倫還算要些臉面,知道内讧不是什麼長臉的事,也就對着李義府冷哼一聲先行離去,李義府則是冷汗夾着些許慶幸,自己被彈劾這件事現在算不算過去?但眼前這一系列的事還是把他吓的夠嗆,就連杜正倫對他的冷哼都沒有回應,而是把目光看向了劉仁軌,好個劉仁軌,居然敢密折彈劾自己,這筆賬算是記在了李義府的賬本上。
劉仁軌則是皺着眉頭看着李治離去的方向,他之前用密折彈劾李義府就是想要給李治一個心理準備,李治應該已經做出如何處置李義府的決定才行,現在怎麼就跑了?難道皇上就沒想過處置李義府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劉仁軌下定決心還是要把彈劾李義府的事進行下去,這就是耿直的劉仁軌,他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李義府。
按照劉仁軌的人品就算知道自己得罪了李義府也不在乎,這就是他的風骨,李義府就是媚骨,生媚骨者不赢風骨。
其他不知内情的朝臣則還是以為這是一場中書二令的内讧的鬧劇,就等着明天朝會繼續看鬧劇的續集,不知道皇上會如何處置此事。
李治退朝之後馬上趕到了武皇後的立政殿,今天朝會上發生的事讓他是又着急又棘手,他才下定決心保下李義府結果劉仁軌就把彈劾李義府的事拿到了朝堂上,這讓本就一團亂麻的中書二令内讧更是亂上加亂,李治即惱怒于杜正倫和李義府的中書省内讧,連帶着也對劉仁軌生上了氣,這些臣子到底是給自己這個皇帝排憂解難的還是心頭添堵的?好好地一樁慶祝蘇定方打了勝戰的事,就被這接二連三的麻煩事毀了。
在李治把此間事情告訴武皇後的時候,武皇後聽的也是直皺眉頭,劉仁軌密折彈劾李義府之事武皇後已經對李治分析了利弊,李義府此人是有很多德行上的不足,但他依舊是李治皇相之争一枚重要的棋子,這枚棋子李治現在還不能舍,可是誰能想到李義府在朝堂仇家衆多,不但劉仁軌彈劾他,同為中書令的杜正倫也要彈劾他,這是犯了衆怒,李治絕對不能視而不見,所以李治對李義府舍或者不舍這就是兩難之地,難怪李治會馬不停蹄的找她來商議。
武皇後思來想去就想出了一個以退為進的主意,于是在第二天的朝議大會上李治不等朝臣說話就示意内侍監開口道:“皇上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