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朝臣們又聽到裴行儉說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丢下十姓部落,自己連夜偷渡曳咥河遁逃的事,現在蘇定方已經率領大軍去追擊阿史那賀魯這個孤家寡人。
消息聽到這裡朝臣已經知道這一戰不隻是大獲全勝,而是可以配享太廟的大勝,這樣的勝戰足以把蘇定方擡進大唐最優秀武将的行列,這樣的功績足以超越整個朝堂超過九成九的朝臣。
蘇定方這個過去大家不放在眼裡的,默默無聞二十五載的鐵郎将,在大家不知不覺的時候居然猛然間就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這樣的蘇定方不止勝了突厥人,也是勝了朝堂的諸位朝臣,畢竟蘇定方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也有朝堂諸位朝臣的“一份功勞”,當初如果不是李治在朝堂上對武将用無可用,李治也不會在曆史的角落裡找到蒙塵二十五年的蘇定方,這就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李治就是蘇定方的伯樂。
但現在蘇定方的回報證明了李治的眼光,也是對當初看不起蘇定方的朝臣回以一記響亮的耳光,往日你看我不起,他日你高攀不起。
在裴行儉說完之後朝堂上反而安靜了下來,都震驚在這個消息之中,也在揣測李治用這樣的方式揭開這個消息的意圖。
李治沒有猶豫,蘇定方知道乘勝追擊,李治也需要乘勝追擊。
李治道:“蘇定方将軍在戰場上遇到過一些難題,但這就是現實,誰又不會遇到難題呢?遇到難題就需要解決難題,而不是遇難而退,就像在這朝堂之上,我們一樣有難題,比如擺在我們眼前的旱災之事。關中之地農作物資雖然号稱豐饒,但僅長安城方圓人口就有百萬之巨,所以自産農收其實并不能充分供給宮内所需以及百官俸祿之需,長久以來不得不依靠從關外征調才能滿足供應,這是大家衆所周知之事,但關中之地水陸交通也不甚便利,運轉糧食亦頗為困難,眼下旱災更是加劇了這樣的困局,百姓就是江山社稷,旱災是關乎百姓的生死大事,朕不可不察,諸位愛卿作為臣子也該義不容辭才對,所以朕決議,從今日開始,從朕開始,宮内一應開銷能省則省,而朝内諸位大人的俸祿也暫且停放,把糧食送到百姓需要的地方以彌補旱災之危,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各司其職,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各盡其責,蘇定方将軍既然可以做到不可能之事,朕不信朕以及諸位大人做不到,諸位愛卿以為呢?”
朝堂上的大臣們才知道李治是在這裡等着他們,李治其實早就有這樣的打算,隻是幾次都被朝臣以“西征無用”擋了回去,現在李治又舊事重提,之前想要反對這件事的朝臣們就要三思而行,李治已經說了各盡其責,如果這時候站出來阻攔的話那不就是玩忽職守?少吃點飯難道比蘇定方在西域搏命還難嗎?
朝臣們隻能默認李治的決議,他們沒想到李治居然有這樣的政治敏銳性。
至于這樣能省出多少糧食,李治問道:“監國大人,你以為朕這樣的安排能省出多少糧食給災民?”
長孫無忌沒有猶豫,其實這個辦法在他心中早就做過預算,卻從來沒有提出來過,現在李治問起,長孫無忌道:“皇上,長安的糧食消耗主要用作宿衛兵和戰馬的吃食,長安往日供給十一萬宿衛兵每天兩升左右的粟米,十一萬宿衛兵中三萬北衙軍為騎兵,八萬南衙兵有馬四萬八千餘匹,所以馬匹共計七萬八千匹,至于馬匹的口糧是一馬頂三兵,所以這七萬八千匹馬換成人就是二十三萬四千人,再加上宮内的宦官,宮女,奴婢,管戶,工戶,樂戶等這些隸屬于吃皇糧的人員,大概有二十三萬,這樣按人口來說就是五十七萬四千人的口糧供給,皇上如果想要節省的話就是從這五十七萬人的口中省糧食,老臣以為這個辦法的确暫時可以見到一些成效。”(百度數據)
偌大的長安城,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吃皇糧,現在李治要從這一般人的嘴裡摳出一些糧食接濟剩下的一半百姓,大家互相少吃一口,百姓嘴裡就多一口,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隻希望這樣能渡過這一場旱災。
一段時間後,現實隻能說李治的想法隻是太過樂觀,從自己的嘴裡能省的了一時,卻省不了太長時間,這就是長孫無忌說的這個辦法隻能暫時發揮作用。
糧食省了沒有多長時間,不管是宿衛兵還是其他人就開始叫苦連天,宿衛兵擔任拱衛長安的職責,平日裡需要訓練操演,是一項體力活,吃的東西少了哪還有力氣練兵,三兩個月的時間宿衛兵們就開始面黃肌瘦,戰馬更是瘦骨嶙峋,那騎兵就是徒有其表,馬匹因體弱傷亡也是常事。
這種情況馬上就傳到了李治的耳中,長孫無忌道:“坐吃山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是啊,張嘴吃東西的人這麼多,單單靠省能省出多少糧食?若是糧食歉收這種事可能省一省能過去,但大旱災這種事,糧食絕收,哪是省一省能過去的。
李治默然,長孫無忌很早就提醒過他可能會出現旱災的事,但誰能想到這一次旱災如此猛烈,莊家顆粒無收,百姓家中的存糧撐一段時間,自己省一省撐一段時間,但京畿這麼大,省這種辦法就是小打小鬧。
李治問道:“漕運呢?蘇揚等地糧食富足,加倍的運糧進京啊!”
長孫無忌道:“皇上,蘇揚等地漕運路途遙遠,運轉艱辛,功出雖勞,但成效見微,事半功倍,再者,今漕運之數已數倍于前,再者糧食需要運到洛陽再以車馬轉陸運至長安,這路途幾百裡更是花費甚多,糧食到了長安可謂是“一粒糧食一粒金”,這樣的糧食哪是老百姓能吃得起的?”
方正說來說去也說不來糧食,難道自己要看着關内發生“天大旱,餓殍遍野,人相食”的慘劇嗎?李治煩躁的揮手示意長孫無忌退下。
長孫無忌走後武皇後就來到了李治的身邊,她一直躲在紫宸殿内的屏風後面,想要為李治出謀劃策。
李治看着武皇後道:“朕雖然是天子,但朕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朕不能呼風喚雨,朕也找不來糧食,難道這旱災朕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
天子也是人,雖然自稱天子,卻不是天的兒子,吃的也是五谷雜糧。
武皇後知道面對這樣的困局,民以食為天,吃不飽肚子這個問題是什麼樣的聰明才智都不能解決的,餓肚子的時候聰明人和傻子沒有什麼區别,聰明變不來糧食填飽肚子。
現在的李治就是走投無路。
忽的武皇後道:“陛下,我們向長孫大人認輸吧。”
李治道:“何為認輸?”
武皇後道:“這偌大的關隴之地,顆糧無收,但世家的糧倉裡是一定會有糧食的,甚至會比陛下國庫的糧食更多,這時候陛下如果向長孫無忌大人認輸,以此借出一些糧食來解決災民的問題,他們的糧食就在關内。”
大唐在長安立國到李治是三代,但關隴之地的關隴士族在這裡至少已經三輩子,大唐立國之後長安也就成了權力中心,這裡就是關隴士族的大本營,關隴的土地明處暗處不知道多少土地都在這些人的掌控之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實際上土地大部分都是世家的,所以武皇後才說哪怕整個關内都沒有糧食,世家的糧倉裡也一定會有糧食,而關隴士族又以長孫無忌為首,這樣李治去向長孫無忌認輸,從世家的手中借糧,這樣來解決災民的難題。
皇帝向臣子借糧?
李治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會折損多少顔面,别說借糧,就是前一段時間停放俸祿朝臣都頗有怨言,現在還要從他們的家裡往外借糧食,自己這個皇帝做的還真憋屈,可是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呢?
為難了大半天李治還是決定按照武皇後的辦法來向長孫無忌借糧,為了糧食他隻能做到向長孫無忌“認輸”。
長孫無忌的馬車離開皇宮還沒有多久就被宮裡的内侍追上,内侍連忙道:“皇上請監國大人進宮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