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38章 李治赈災借糧朝臣 長孫監國強硬回歸

第238章 李治赈災借糧朝臣 長孫監國強硬回歸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門閥家族世代傳承本就富可敵國,更别說關隴世家紮根關内三百餘年,在這近三百年的發展中關隴世族從南北朝的北魏形成,至隋唐始終處在權力中心,得到了最多的既得利益,他們占據了關隴最富饒的土地和廣袤的山嶺。

在太宗皇帝死後長孫無忌把持朝政,關隴世家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此時的他們堪稱史上最強世家集團,他們手中的糧食哪怕比之李治這個大唐皇帝也隻會多不會少。

至于借糧這種事,李治也不是第一次幹,在他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已經冒充過太子向世家借糧。當時并州發生蝗災,李治代替太子李承乾去巡視災情,最後也是在當時還是武才人的武皇後的提議下向并州王氏借糧,最終才渡過了災情可能引發的民變,這跟後來的王皇後也有一定的因果,所以和世家借糧之事并不是天方夜談空穴來風。

作為皇帝屈尊降貴向朝臣借錢借糧這種事也不是太離譜,越王勾踐就向首富範蠡借過錢糧;史上最窮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檢也向朝臣們借過錢,隻不過沒借到,包括和他的嶽父周奎借錢也沒借到,就這樣大明朝就亡了,崇祯成了亡國之君,朝臣們的錢落到了李自成的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向朝臣借過錢,清末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也向晉商借過錢。

還有一點是關中旱災,并不是天下大旱,所以在關中之外李治手中還有糧食,隻是受限于關内水陸運輸皆困難,這才讓旱災變得更加嚴重,李治向關隴士族借糧這屬于江湖救急,并不是有借不打算還,當初和并州王氏借糧,後面還了一個皇後,雖然王皇後最後沒落得什麼好下場,但那也是她自取滅亡。

所以在長孫無忌回來之後李治就向他提出了自己打算和關隴世族借糧的事。

長孫無忌有些錯愕的看着李治,這還是他認識的李治嗎?他知道李治以前和并州王氏借過糧,可是那時候的李治和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的李治隻是聲名不顯的晉王,他的面子不值錢,但現在的李治卻是天子,天下就數他的顔面最大,但現在李治卻能放下身段和面子屈尊降貴的和朝臣借糧,這需要多少的心理建設,需要邁過多少的心裡坎坷長孫無忌是知道的。

還有就是,哪怕長孫無忌嘴上不說,但在他心裡明白自己這個外甥和自己這個舅舅已經有分歧很久了,也許是從武皇後做昭儀開始,也許是對高陽公主和李恪的處置,也許是更之前,李治已經對自己很久都不示弱了,李治和長孫無忌之間已經“冷戰”很久了,但是現在李治卻懂得放下一切來跟自己借糧,拿得起放得下,李治這是不是又長大了?長孫無忌不知道,心中卻有一些來由不明的欣慰。

并且長孫無忌也不得不承認,李治這個和關隴士族借糧的辦法的确是解決眼下關内旱災最好的辦法,長孫無忌自己就是關隴士族的一員,他知道以關隴世族的底蘊是可以拿出一些糧食來江湖救急的,現在既然李治已經對關隴士族示弱,就不隻是示弱這麼簡單,也可以當做是一場交易,在朝堂的利益上李治是必定需要對自己的“債主”做出讓步,甚至,長孫無忌這時候也想到了被貶在外的褚遂良,如果這一次是一個機會,讓李治赦免褚遂良也不是不可能發生轉機。

還有一點長孫無忌也認識到,關隴士族紮根關内,這裡就是關隴士族的大本營,所以關内之事也是關隴士族之事,現在關内大旱,民不聊生,關隴士族也沒有袖手旁觀的道理,在這樣的衡量之下,長孫無忌覺得借糧食給李治是很好的選擇。

于是長孫無忌就向李治答應了這件事,并且表示會以自己的身份去聯系關隴士族達成這件事。

李治看着自己的舅舅,心中一動想要說出什麼話,他想要說“謝謝”自己舅舅的話,可是話到了嘴邊卻又咽了下去,隻說了一句:“有勞監國了。”

長孫無忌也領命而去,這時候李治才發現自己舅舅以往筆直有力的後背現在似乎有些彎曲了,頭戴的冠冕之下已經可以看到舅舅花白的頭發,長孫無忌在李治看不到的地方,蒼老了許多。

隻是這件事卻超出了長孫無忌的控制,在他回到自己府上的時候先是召集了自己的兒子。

長孫府夜裡的餐桌上,是長孫無忌諸多得到父親召集的兒子,雖然關内大旱,但這絲毫影響不到長孫家餐食的豪華盛宴。

在宴席上長孫無忌說出了皇上想要向關隴世家借糧渡過旱災的事,不曾想卻沒有得到兒子們的支持,有的兒子道:“父親,關内大旱,民不聊生,這是皇上的事,不是我關隴世家的事,皇上想向我們借糧,這不是一個小數,隻怕是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啊(一個典故:晉惠公時晉國遭受大災,于是就向秦國借糧,當時的秦穆公就把糧食借給了晉惠公,結果第二年秦國發生了災荒,秦穆公就向晉惠公借糧,卻被晉惠公拒絕,這就有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典故)。”

長孫無忌的另一個兒子道:“父親,天災無情,我等固然不忍心百姓遭受旱災食不果腹,可是誰又能說旱災會馬上結束呢?父親,旱災會持續到什麼時候這是誰都預料不到的,我們還是應該先照顧好自己才是正理,至于借糧之事,手中有糧我們才能未雨綢缪,把糧食借出去實屬不該,不隻是我們,隻怕其他家也不會同意父親的提議的。”

另一個兒子也道:“是啊父親,借糧之事一定是關隴世族衆家一起商議才是,這時候我們也不能做出頭鳥,畢竟糧食就是各家的命脈,這不是父親一個人能代表的,還是要看各家的意思才對。”

長孫無忌愕然的看着自己兒子們的反對,按他本來的想法是想和自己兒子們商議一下出多少糧食才合适,畢竟外面災民食不果腹,自己家的夥食依舊“堪稱豐盛”,但他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兒子們齊齊的反對,這還真是出師不利啊,但長孫無忌在家内威嚴無比,他臉色一沉其他的兒子就不敢再說話,可是看臉色也不是十分同意自己父親的想法。

之後長孫無忌不再顧忌兒子們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拜帖送到了隴西世族各家,隴西世族各家在朝内都有官職,長孫無忌認為他們至少都會賣自己幾分顔面。

然後就是隴西世族各家在長孫府上的一聚,這時候大家還不知道長孫無忌把大家聚在一起是什麼意思,但長孫無忌是監國,是百官之首,大家的确會顧忌他的幾分顔面。

隻是在長孫無忌說出皇上想要和隴西世族借糧赈濟關内的災民的時候,并沒有得到大家的回應,而是一片安靜,雖然大家沒有立馬反對借糧,可是沉默肯定不是代表默認。

良久之下才有人開口道:“監國大人,關中大旱這是朝廷和皇上的事,不止于讓我們隴西世族來獨身應對吧。”

長孫無忌道:“皇上隻是想要借糧,而不是讓大家捐糧,我等皆在關内起家,怎能對關内發生旱災,百姓流離失所無動于衷,這樣我們隴西世族以後還怎樣在關内立足?不怕被人恥笑為富不仁嗎?”

還有人道:“監國大人,關中旱災非同小可,這不是三點兩點糧食就能解決問題啊,我等家中就算略有存糧,但依舊在艱難維持家族裹腹,哪來的餘糧再去借給皇上赈濟災民,不然我等自己不會開設粥棚接濟災民嗎?都不用皇上開口借糧。”

然後有人附和道:“是啊監國大人,關中大旱,我等家中田地也是顆粒無收,家中屬實是沒有餘糧啊。”

這些人說到這裡長孫無忌就知道了他們的心思,那就是不想借糧給李治,他的兒子說的其實也對,在大旱中糧食就是各家的命脈和底蘊,他們怎麼會把自己的明白借出去。

無奈之下長孫無忌道:“這一次不隻是借糧,我們還可以和皇上做出交易,用我們的糧食交換皇上赦免褚遂良,難道大家都不想褚遂良回到長安嗎?”

隴西世族為官之人都知道褚遂良對隴西的重要性,來濟和韓瑗已經幾次想要李治赦免放歸褚遂良都不得成,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大家自然心動,可是用自家的糧食換回褚遂良的仕途,即使這樣的交換很誘人,但依舊難以打動他們,再說了剛剛大家才說了家中無糧,這時候就能有了?

于是有人道:“如果褚遂良大人能回歸朝堂自然是朝堂之幸,也對我隴西世家有好處,這樣的話,我們各家倒是可以無償的捐出一些糧食,也不用皇上償還,也算是為旱災出一份力,監國大人認為這樣如何。”

長孫無忌聽到這裡一陣心寒,借和捐哪是能一樣的,借了雖然需要還,但可以借很多,比如你想借一千兩銀子,而捐的話,那就是别人隻願意給五十兩銀子,雖然是白給,不用還,但這就是一種婉拒。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