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長孫無忌感到自己眼前的隴西各家是這樣的陌生,他們是怎麼可以置隴西的百姓于不顧,他們為官是怎麼可以這樣無視江山社稷?這就是為官之道嗎?這就是自己長久以來扶持的關隴士族嗎?
在長孫無忌的眼中,關隴士族是忠于先帝的,這是大家的忠,雖然先帝駕崩,大家對李治頗有微詞,忠心少了一些,但長孫無忌依舊可以無愧的說大家忠于先帝,都是先帝的忠臣,可是現在李治放下尊嚴和自己的臣子借糧赈災,大家就是這麼做忠臣嗎?還有就是大家生活在關隴這片土地上,卻對關隴百姓的旱災視若無睹,這是不是不義?長孫無忌不知道隴西世族是什麼時候變得這麼不忠不義的。
長孫無忌恍然到自己在李治繼位後扶持關隴士族想要穩定朝堂,結果到頭來卻是為李治創造出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困局,這些“值得信賴”的關隴世族卻是站在了李治的對立面,難道這就是李治和自己有分歧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是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一直以為是李治不懂大家的忠心,現在看來大家毫無忠心可言,都是一群自私自利的人!所以隴西世族現在坐大是自己的錯?
沒有什麼比看着自己養大的東西是一隻白眼狼更讓人自責,長孫無忌看着眼前的隴西世族各家就是這樣的想法,所以他要改,知錯,就改!
于是長孫無忌點頭道:“好,既然如此,那就按大家說得來,捐糧來換褚遂良的赦免。”
再坐的人聞言皆是一喜,長孫無忌能這樣解決這件事對大家來說無疑是上上之選,為李治捐一點糧食大家都不放在眼裡,又能換到褚遂良的赦免,這不說空手套白狼也差不多。
于是在第二天的朝會上,李治看着胸有成竹的長孫無忌,以為他已經替自己做妥當了這件事。
結果李治等到的不是長孫無忌的肯定,而是關隴士族多位官員的訴苦,皆是說今年大旱,自家也是顆粒無收,現在家中已經艱難度日,即使這樣大家對皇上停放俸祿也是毫無怨言。
隻是在聽了監國大人說皇上想要和大家借糧的事以後大家隻能表示力有不逮,有心無力,不是不借,實在是家中已經沒有餘糧,但作為皇上的臣子,大家願意為皇上排憂解難,于是大家哪怕勒緊褲腰帶也要給皇上擠出一些糧食來赈濟災民,并且是無償的捐給皇上,不用皇上借!
朝臣說到這裡的時候李治還很開心,他沒想到長孫無忌居然有本事說服大家捐出糧食,還不是借,這自然是極好的,果然沒有辜負自己的期待,李治忽然感覺長久以來自己有些虧欠自己的舅舅。
于是李治開心的道:“衆位能這麼想朕很欣慰,不知諸位大人能捐出多少糧食?”
這時長孫無忌站出來道:“隴西各族共湊出糧食十萬石以資助皇上赈濟災民。”
李治一愣,十萬石?這個數量......
還不等李治說話就又有朝臣站出來道:“皇上,臣以為褚遂良大人被貶日久,皇上是該赦免褚遂良大人了。”
李治聞言又是一看,然後沒有搭理這個人,而是對着長孫無忌道:“那赈災的糧食缺口有多少?”
長孫無忌沉默一下道:“超過三百萬石。”
李治再一愣,所以關内旱災需要赈濟糧三百萬石,隴西各族在長孫無忌号召下捐出糧食十萬石?
再看一眼那個想要他赦免褚遂良的朝臣,所以隴西各家這是想要用十萬石赈濟糧換取自己赦免褚遂良?還要美其名曰是捐糧?
什麼是厚顔無恥?什麼是欺人太甚?李治死死的盯着長孫無忌,這就是長孫無忌和各家聯絡好的結果?占據朝堂超過半壁江山的關隴各家聯合起來就給自己湊出了十萬石糧食?
李治感覺自己被長孫無忌戲弄了,還是他把自己當成了傻子?借糧雖然變成了捐糧,但區區十萬石糧在需要三百萬石的災情面前就是杯水車薪,自己屈尊降貴,舍棄顔面和尊嚴到頭來就是這樣的結果?自己作為皇帝的顔面就是這樣廉價?
李治顫抖着聲音道:“好,好,你們都是朕的好臣子,監國,你覺得這十萬石糧能解決災情的問題嗎?”
長孫無忌道:“皇上,朝堂的諸位大人已經竭盡全力。”
李治一個一個挨着看向隴西的朝官寒聲道:“難道堂堂關隴各家竭盡全力就湊出這十萬石糧食?”
隴西各家的朝臣看着李治看向自己都尴尬的低下頭。
反而是長孫無忌道:“皇上,關内大旱,關隴各家都在受災之列,家中沒有糧食也情有可原。”
這樣和李治針鋒相對,朝臣都驚訝的看着長孫無忌,因為大家覺着當初那個強硬的監國大人又回來了。
在李治繼位之初,長孫無忌在朝堂就是這樣強橫,不然也不會擊敗高陽公主和荊王李元景,還設計除掉了在朝堂唯一能和自己分庭抗禮的吳王李恪,就算是李治這個皇帝也不得不屈服于長孫無忌的意思,那時候的長孫無忌才擔得起監國之名。
直到後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皇相之争中長孫無忌變得軟弱,變得開始縱容李治,然後就是關隴世家在朝堂被李治打壓。
好像是從武皇後進宮做昭儀開始的吧,然後長孫無忌就開始失去對李治的控制,接着一連串的事件:鄭貴妃想要謀害武昭儀,李治想要冊封武昭儀為賢妃,做賢妃不成就做宸妃,劉賢妃涉嫌巫蠱之事被處死,王皇後被廢,蕭淑妃被廢,長孫德妃被棄冷宮,武皇後上位,太子李忠被廢,太子改立李弘,這一系列的事在大家看來都是長孫無忌對李治的軟弱,大家早就不滿,現在那個強硬的長孫監國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