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玉潔顧不得腦海裡雜亂的思緒,不好意思道:“是臣女粗心了。”
溫太後笑了:“昨夜到的晚,隻靠油燈照明,瞧不見很正常,一會兒你回屋了,再多看看,也就知道了。”
玉潔應下了。
“今日見你念經念的順暢,往日裡在家可是跟着長輩念過?”
“是,祖母這兩年念的多些,臣女偶爾會陪着祖母一道念,旁的不說,念着念着,心就靜了。”
溫太後點點頭:“正是如此,你小小年紀就能靜得下心,實屬難得,如今在這玉華寺,少不得供奉幾部經書,我素來不愛看這些,華安可願為我分憂?”
玉潔自然不會推辭:“臣女願為太後娘娘分憂。”
“嗯,就先抄......《法華經》吧,”溫太後思索片刻,道,“也不趕,下午瑞兒和晗兒去跑馬時,你也一道去活動一下,老待着不動,沒得悶出病來。”
玉潔應下了。
溫太後又叮囑兩句,便讓她回了房間抄經。
玉潔回了房間,倒是沒有立即開始抄經,而是先給家中寫了一封信,封好,等下午出去時交給嬷嬷。
随後才翻開《法華經》,玉潔先是翻看了幾頁,将内容記在心裡了,才開始研墨、抄寫。
一筆一畫都心中有數,如此抄得順暢些,也不用将過多的心思花在這上面。
抄寫起了個頭,玉潔便開始細細琢磨溫太後的話來。
所以,溫太後是為什麼要來玉華寺呢?
玉華寺、玉華山,以及山腳下因此而得名的玉城。
玉華寺名氣大,往來香客絡繹不絕,連帶這玉城也比旁的北方城鎮繁華,玉城中有不少世家。
最有名的,便是玉城王氏。
王氏極負清名,但玉潔聽說過這家人,還是因為聽四叔父對四嬸娘說了一句:“若不是你家非要巴上來,我早就娶了王家的姑娘了。”
玉潔便去問了沈端怿,沈端怿知道玉潔不會說出去,便告訴了她:“當年王家遞了信,想招四叔為東床快婿,不過父親早年便給四叔定了親事,便給拒了。”
玉潔也問了幾句那家人的情況。
據說是族中為官的幾乎有好幾百人之多,在本朝極有勢力,婚事若能成,的确是一門強有力的姻親。
難怪林向谏看不上商賈出身的唐氏。
難道,王氏便是溫太後此次來玉華寺的目标?
玉潔聽林向誠感歎過,家族昌盛的世家子弟,幾乎占了科舉進士的三分之二了。
這般壟斷科舉,可不就是叫皇帝燈下黑了麼?
結論是說的通的,但還是有些古怪之處。
玉潔擰眉,因着過于專注,停頓的時間有些久了,沾滿墨水的筆尖漸漸彙聚成一滴。
砸在玉潔方才寫好的字上,毀了這一篇經文。
玉潔這才醒過神來,放下筆,想起方才的想法,心髒砰砰直跳,不敢相信。
玉華寺是幾個寺廟中最靠近邊境的,選擇這一處,和邊境有沒有關系呢?
玉潔還在尚書房時,便聽劉琦說過,張家的長子娶了王家的長女,宮裡的張貴妃和二皇子愈發嚣張了。
到底有沒有關系呢?
玉潔的心沉了下去,她知道這兩家有沒有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要對他們動手了。
溫太後此行,定有後計。
這對她而言倒是個機會,若是她能為溫太後分憂,想必她也能得到溫太後的支持了吧?
玉潔将被墨水毀了的那頁經文擰成團,扔進廢紙簍裡,聽見劉瑞與明安郡主回來的動靜,曉得時候不早了,便收拾收拾,去了前院用膳。
用過了午膳,玉潔顧不上歇息,靜下心來,一連抄了好幾卷,這才捧了自己抄好的經書去尋溫太後。
不過留了個心眼,留了兩卷沒帶上。
溫太後細細看過玉潔抄寫的經文,點頭道:“不錯。”
陸嬷嬷亦湊過去瞧了,贊賞道:“縣主是用了心的,如此誠心的孩子,菩薩會喜歡的。”
溫太後招了玉潔過去,拉着她的手,道:“哀家也沒想到,你小小年紀,如此靜得下心。”
玉潔連忙說了幾句謙虛的話。
“也不必日日悶在屋裡,不然,可不就悶成老太太了嗎?”溫太後笑了,“一會兒随哀家去後山轉轉,往後得了空,你們幾個小的,也可以去城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