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您身為寺中主持,統領的是整個覺隐寺,悟平雖是您的親傳弟子,自小長在寺裡,可看看他,可有半分出家弟子修行的模樣?
别的弟子都誦讀念經,他卻獨個去了寺外,不知是六根未淨去哪瞎玩,還是他口中說的‘感悟衆生’!
師弟身為寺裡的維那師,有維持紀綱之職,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都由師弟執行處分之事,所以師弟真的很難見悟平再這樣胡鬧下去!
且本寺在山中,附近都是山嶺連綿,人煙稀少,悟平若在外面遇到豺狼虎豹,不也危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師弟最要說的便是這個了,師兄明鑒。”
聽绯色袈裟僧人的話裡雖有幾許怒氣,卻也在理,身為主持的赤色袈裟僧人于是道,
“悟平,你且說說你感悟出了什麼。你要是說不出來,就别怪你師叔責罰你了。”
“是,師父。”悟平應了,朝绯色袈裟、法名“慧靜”的僧人稱呼道,“師叔,”頓了頓才不慌不忙繼續說,
“師叔教訓的是。隻是弟子出寺确是為了更好感悟自然衆生,雖弟子驽鈍、沒有大智慧,
可憶起《佛典》中言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想來弟子要感悟的,便是如《佛典》中所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了。”
…
道《佛典》中所言屬實,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雖與《佛典》中語句極為相似,卻未曾真正出現在哪部經典之中,主持與維那師故而聽了微怔,反應過來,主持依舊溫和慈悲模樣,維那師卻也是臉色緩和了許多。
“阿彌陀佛”便瞧主持雙手合十道,
“悟平有慧根,乃我佛的有緣人,他但一心向佛,要做什麼,不違寺院法紀,我便暫允了吧。”
“…師兄這般說,師弟也沒什麼意見。”慧靜仍幾分不喜,
“悟平乃師兄的親傳弟子,還望師兄日後仍多加教育管教。
但依悟平,”慧靜略略停滞後接着說,
“悟平自小在寺中長大,雖還未到授比丘戒的年齡,可也早該點上‘清心’戒疤和‘樂福’戒疤,師兄為何遲遲不點?”
“師弟,”主持略略看去慧靜,淡應,“悟平如何收入寺中你當清楚,那你便該知曉我不點戒疤的原因,不用再多說了。”
“…罷,便也随師兄吧。”慧靜默了會兒,不再多言,雙手合十道,
“師兄,師弟且去别處巡看了。”
“嗯。”主持朝慧靜颔首,慧靜這便離去,由是隻餘了名喚“悟平”的少年與主持師徒。
“且去誦經吧,悟平。”聽主持道。
悟平應,“是,師父,弟子去了。”這便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