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考,族學裡的課業放松了很多,周稚甯就趁這段時間跑去了平城的書齋。
從某些方面來說,周允德想的也不錯。平城比西河村大些,資源也就要多了。就拿書齋來說,西河村就隻有兩間書齋,裡面的書都是“經典本”,若要找最新的科舉文章,都要提前預定。
但是平城裡書齋數都數不清,轉角就是一個,迎面又碰上一個,裡面的書自然也是“最新款”,不僅有上幾年的考題和學子答案,而且還有對下一屆考題的預測,更有書齋還出了一本《考官分析》,專門分析童生試各級考官的性格、偏好,以方便學子們對症下藥。
周稚甯難得開了眼。
果然,為了對付“應試考試”這道千古難題,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是各出奇招啊。
周稚甯逛着逛着,手裡就提了很多科舉參考書。
一炷香之後,她準備為這趟行程結個尾,就拐進了七錄書齋。
七錄書齋裡多的是為了備戰科舉的學子,人頭攢動,擁擠不堪,時不時還能聽見幾聲哀嚎和唾罵。
“誰搶了老子的《四書集注》?!這可是最後一本了!”
“《狀元文章分析》在哪兒?有哪位仁兄看見了?沒有這本,我這次歲考要挂了啊!”
“别擠,别擠,踩着我衣服了!”
“你們能不能斯文點!”
……
周稚甯在人堆裡艱難前行,終于找到了自己要的東西——《趙徽文章全選》。
雖然這位士族子弟的文章錦繡滿篇,太過華麗,沒有半點民生,可他身上卻有周稚甯最缺的東西——詩意。
周稚甯自從穿越過來之後也在積極培養自己的詩意和想象力,但到底還是比不過有着千年文化熏陶的士族。
能補則補,周稚甯打算抱着趙徽的文章惡啃三天三夜,盡量達到一個“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地步。
周稚甯正打算去結賬,但剛走過一個拐角,就和一個人撞在了一起。
她抱着一堆書勉強後退兩步,穩定身形之後,才發現對面撞她的居然是個老熟人。
老熟人趙淮徽懷裡也抱着一堆書,看封面還是一個系列。
不過周稚甯再仔細一看趙淮徽書封上的名字——《平江笑笑生全系列文章注解》。
周稚甯不由揚眉。
趙淮徽看了眼周稚甯懷裡的《趙徽文章全選》,墨色眼眸忍不住微閃。
沒有什麼是比自己認識的人看自己的文章更微妙的事情了。
更何況,這個認識的人還是自己的對頭。
雖然是單方面的對頭。
周稚甯不由輕咳兩聲,對趙淮徽略微颔首算是見禮,就去結賬離開了。
趙淮徽看看周稚甯離開的背影,又垂眸看了眼懷裡抱着的一堆文章。
民心……
*
周稚甯回了小院後,發現小院裡一個人都沒有。她幹脆給自己倒了杯冷茶,咕噜一聲灌了下來。
口腔裡彌漫起殘茶的澀味兒,涼氣似乎要灌進肺裡。
當她把買回來的趙徽文章全部放好之後,周允德他們回來了。
雖然今年是在平城過年,不同于以往,但周允德還是帶着楊氏幾個上街采買了些年貨。
諸如縷花、江米人、屠蘇酒、新曆,此外還有各色糕點兩捆盒,以及一些時興的珠花、布料。
周巧秀穿着件鵝黃色褙子,紮起兩個小髻,跑到周稚甯面前秀她的紅繩結,笑嘻嘻的:“城西王家貨郎哪兒買的,好看嗎?”
“好看。”
周稚甯真心誇贊了一句,臉上揚起笑看向周巧珍:“大姐買了什麼?”
周巧秀搶答:“大姐買了一塊……”
“沒什麼,都是女兒家家的玩意兒。”周巧珍緊張又不好意思地打斷周巧秀,“小弟聽了會覺得沒意思的。”
說着,她就拉着周巧秀進了内室。
姐妹兩個一路上嘀嘀咕咕的,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周稚甯疑惑地看向周巧慧,卻發現周巧慧也是一臉茫然。
她不由失笑。
也許這就是女孩子的秘密?
*
越臨近歲考,族學裡的氛圍就越緊張。
不過總有那麼一兩個人不在乎考試,隻趕着看熱鬧。
書房内,滿室清香。
周稚甯端坐着練字,蘸滿墨汁的筆尖順利地在紙面上滑動,幾個呼吸之間,結構圓潤端正的台閣體躍然紙上。
懸腕練過一張紙,周稚甯又取過一張預備繼續,窗子處卻被人丢來一顆雪粒。
砰——
“簡齋!别練了,錢縣令帶着百姓在街頭鞭春牛呢。”窗外有人笑着叫她,“我們都去了,就差你一個人了,快些出來。”
周稚甯推開紙窗朝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