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旁人,正是陛下身側這位——孫節,孫常侍。”
話音剛落,那孫節便被吓得一跪,滿臉驚恐,轉過身來,攀着皇帝袍角,張口要辯。
然而皇帝怎麼會讓他真辯解出口?
甚至朱津也不會。
許是因為跟在朱津身後進宮的兵馬越發多了,又許是因為瞧久了這無邊黑夜,終于适應了周遭如此混沌昏暗,方能依稀辨别出來宿衛和黃門身後,那些驅馬包住宮殿之人的樣貌。
這些人,既不是原先在宮中,此刻投靠朱津的那些宮人,也不是最先進宮的一批部曲,此刻望去,便見他們手中并未有尋常騎兵所帶的長槍長刀,而是……弓與箭。
甚至已有人架好了弓,幽深的夜裡,看不清那弓的形貌,唯見那鋒利無比的箭頭映出的一線月光,還有那人張弓欲射的動作。
隻等孫節開口,便要做實他的謀逆之罪,将他就地誅殺!
天子心頭一跳,再看那朱津似是勝券在握的神情,心下自是疑窦叢生。
聶永起兵反朱,雖出人意料,但他既已匆匆忙忙間起兵了,便不難猜出其用意。以至于,也不難猜出鼓動其生異心的人,究竟是誰。
王邈、孫節,乃至于……
說時遲,那時快,皇帝伸手一護,用那寬袖遮住孫節身形,搶下話來,厲聲道:
“如此大動幹戈,隻為一個中常侍?朕方才明白告訴你了,這章德殿宮人都是朕的親随,無一逆黨!這王邈府中仆役的‘供述’,倒比朕的話還管用不成?!”
這一動作,那些引弓之人自然猶豫起來——在禁中射殺皇帝身邊逆賊是一回事,在禁中射殺皇帝就是另一回事了。
朱津深深看了皇帝一眼,笑着歎了口氣,伸出手向後一招,頓時,那些人果然利落收弓。
“陛下息怒。”朱津倒是語帶無奈,仿佛今日鬧事之人不是他一樣,溫言勸道,“臣也是為了陛下安危……”
“為了朕的安危,故而夜開宮門,兵圍章德殿?”
“不錯。”那朱津倒坦然認了,道,“實乃是宮中不知有幾多逆黨藏于暗處,臣憂心陛下安危,特夤夜進宮,保陛下周全——那家仆不止供述了章德殿宮人,甚至連永樂宮也牽涉在内。一想到有如此多的賊人藏于宮中,藏于陛下身側,臣實在是卧不安席……”
永樂宮,既是太後的宮室,如今皇帝早已親政,太後遠離朝事,怎可能有什麼逆黨藏于宮中。
朱津此話,顯是意有所指。
皇帝畢竟貴為天子,龍體貴重,能在殿前呵斥亂臣賊子,甚至以自己相挾,那些賊子為之震懾,連朱津也有所顧忌。太後則不然。
别說是永樂宮中的宮人了,就算是太後本人,但凡朱津心生歹意,隻需一把匕首,一杯鸠酒,關上那殿門,等出了永樂宮,隻說太後猝然崩逝,連個對天下的交代也不必編。
皇帝怒目而視,臉色陰晦,咬了咬牙,眼睜睜看着朱津甚至一個跨身,落下馬來。
夜色雖暗,月光映在階上,沒過朱津的腳印。
他一步一步,踩着銀光,朝殿前緩步而來,雙眼緊緊盯着皇帝,似乎勢在必得、絲毫不懼。
直到皇帝面前那幾個宿衛手裡的刀劍已抵上他的胸前,甚至擦過他的脖頸,鐵肉相抵,竟是鐵刀顫抖着後縮了一截,那朱津的腳步才停下。
“臣教了陛下十載,知曉陛下聰慧過人……”
他笑着,用隻有近前幾人能聽清的聲音說道,“此番王、聶二人謀逆,臣不過是來救駕,孰輕孰重,孰對孰錯,想必陛下心裡應當早有決斷了。”
聞言,那孫節立刻攥緊了皇帝的衣袍,疾呼“不可!”,然皇帝也一直怒目瞪着那朱津,胸膛急促起伏,眼裡除了這個逆賊,幾乎沒有旁人,更不曾聽見孫節在耳邊的勸誡。
少頃,天子強壓着怒火,開口道:
“……讓他進來。”
短短四字,話音未落,殿前這些宮衛還不曾回神,朱津卻早已欣慰地笑出聲來,仿佛不需聽完便能笃定皇帝的屈服,伸手,又是一招。
他一面注視着皇帝,一面揚聲下令:
“——給我捉拿逆黨孫節,其餘人等皆下獄!”
有這句話,圍住章德殿的衆人仿佛得了令簽,驟然發難,或拽或扯,不過轉眼,便把皇帝面前那些還在發愣的宮人都拖離階上。
在朱津與皇帝之間,真真正正“讓”開了一條道來。
朱津又擡腳,走上一階來,站到與皇帝同樣高的石磚上,俯視着比他瘦小的皇帝。
素日穿着厚重朝服,坐在禦座之上,皇帝每每見到朱津,如朱津這般猖狂,也都是躬身行禮,很少這樣,必須微微擡頭才能看清朱津那面上虛僞溫柔的笑容。
這幾乎是頭一回。
陰影模糊了他的五官,而他的身形,正好擋住了瑩瑩月光,走近那一步,雖然是笑着的,卻仍教人忍不住心生退意。
好在皇帝咬牙忍住了。
朱津也恍若不曾看見天子臉上的怒意與懼意,懶洋洋地伸出手來,穩穩地放在天子面前。
一側,孫節被人架走,他那嗓子早便嘶啞,情急之下的叱罵更是幾不成音。
天子本能地伸手去拉,可隻動了動手指,眼前朱津那骨節分明的瘦長手指也一動,天子便硬生生止住了動作。
接着,緩慢而僵硬地把擡了一半的手放進朱津的掌心之中。
但見朱津欣慰地笑了笑,合起手掌,輕柔小心地包裹住天子白得毫無血色的手掌。
肌膚相貼。
朱津的掌心很冷,像是不再溫熱的一具軀殼,隻一接觸,那教人作嘔的寒意便侵襲而來,攀緣而上,漸漸地吸附在人骨與皮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