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一直是最近讨論得火熱的話題,大型的餐飲連鎖企業,中央廚房的配送模式也已經相當成熟。我這種純靠手工的小店,對這種時代的改造就顯得被動了一些。分工協作這種事其實自商品經濟誕生就變得發達。就算三十年前包餃子也大多會購買現成的餃子皮吧?現在也幾乎不會有人為了吃頓拉面在自己家裡從和面開始拉成面條了。
但因為時代的更疊,随着市場的變化這種供應鍊也會産生變化。比如很多手工制作的攤檔抵不過工廠化的競争而衰敗也是常事,最明顯的就比如攤春餅皮這種技藝。記得二十年前,一到過年的時候,隻要是菜市場附近的道路就會形成一長條熱鬧的自發市場,就算城管來也趕不散。那條街上出現最多的時令年菜攤,不用說是攤春餅皮的大姐們。一個個小煤爐搬到街邊,然後從紅色的塑料桶裡舀出一團面粉,在小的平底爐上打轉就成了一張春餅皮子。把現成的皮子買回家後,按照家人的口味卷入餡料,是我們中國人過年必須吃上的炸春餅。
不過現在的菜場改造得現代化後,這種節令小攤也很少存在了。能和别人拼攤位賣春餅皮的倒也不是沒有,但老合作的大嬸去世後我也買過幾次。不穩定的質量很難讓我滿意。
就這樣——我也不得不用上了包裝的工廠貨。包裝的冷凍餅皮雖然口感比不上大嬸現攤的,但至少要比那幾位經驗不足的大姐來得質量穩定。隻是今天配送商送來的這一袋是什麼?怎麼成了米做的透明越南春卷皮?
中國菜在整個東亞文化圈裡都有相當影響力的傳播,但就算是到了天南地北都這樣了,更不用說走出國門會變成什麼模樣了。越南春卷雖然來自華人,但經過發展已經和國内的春卷完全不同,也像日式拉面,韓式炸醬面那樣成為一道經典的外國菜了。這種風味倒确實符合現代年輕愛嘗鮮的口味,但我也是隻有春節前後才會為顧客準備春卷的啊。不是中式春卷的話就沒意義了吧?
剛這麼想着,店門打開走進來一位三十多歲但化妝得體的大姐。她懷裡抱着的則是一個化着煙熏妝頭發染得金黃的二十歲少年。大姐名叫阮梅鳳,懷裡的是街上針對女性客戶的KTV男模,不過不是她常牽着進來的那位。
“哦!那不是……”
看到她伸出的手指頭,我正好回答:“我也沒有做過,但要試試嗎?”
“可以嗎?當然好了。”
再大的女人也會有還是女孩子的那一瞬間,她興奮的這一跳就算是這樣的時候嗎?要做越南春卷也不是這麼複雜的事。畢竟師出同門隻是用料不同。蘿蔔,胡蘿蔔,生菜,過水的蝦,炒制的裡脊肉丁,将這些裹入泡軟的春卷皮裡,包裹的手法和我們這裡的一模一樣。不過鮮有炸的,而是包好後就着醬吃。不管是炒料還是蘸料,魚露是最具南洋特色的調味。也因為這些不同,鮮豔的紅綠色彩,透過透明的餅皮,比炸春卷更有春天的感覺。
隻是和春節也極熱的南洋比起來,在我們這寒冷的冬天裡吃這種涼菜還是有些不合時令吧?梅鳳開心地給他科普這道菜,但那男孩子走後,盤中還是剩下了不少。
“我隻給他花了這點時間的錢哦!畢竟覺得在他身上花太多錢不大劃得來。”在與我對視後,梅鳳如此說到。
“小張回老家了吧?”
“可不是,聽說趁着過年回老家會順道結婚,所以過完年也不會回來了。”她喝了口酒答到。
“老張今年過年不回老家嗎?”
“那個掉錢眼裡的人怎麼會把過年這種最好賺錢的時間花在回老家上?何況這兩年老家的老人該走的都走了。”
“這麼一想,你們從廣西出來也有六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