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嘗了一大口,臉瞬間漲紅,灌了幾口汽水才把辣味壓下去。
“好辣,但是好好吃。”他說完又往嘴裡塞了一筷子魚肉,這回辣得扒了半碗飯。
又菜又愛吃的樣子讓衆人忍不住笑出聲。
姜榮臉上也多了幾分笑意,揩去眼角的淚水,大口吃飯。
泡椒鲫魚冰汽水,尖椒回鍋肉炒黃瓜,這一頓大家吃得痛快。
飯後,于知樂與胡老三談了泡椒等配料的供應問題,又口頭描述了幾道泡椒味型的菜的做法。
于初月寫了一份協議,雙方簽名畫押,胡老三交付定金。
海隅村從下周起,每周一給國營飯店供應五大壇泡椒、泡蘿蔔等泡制品。
之後,胡老三又鑽進了後廚,開始做泡椒鲫魚,供客人免費品嘗,以便于根據大部分人的口味進行改進。
“你和讀書的時候一樣。”盛蘭越笑道。
他一直坐在邊上等待,看于知樂認真地與胡老三商量價格,檢查協議書。
“是啊,還要像以前那樣,沒空理你。”于知樂應聲,“我還要去找一位老師聊副業的事。”
盛蘭越笑容更盛:“沒關系,今年生日在省城過嗎?我帶你去看電影。”
“可能,到時我給你打電話。”于知樂想了想,沒給出肯定的答案。
她以往的生日都是在省城過的,她不确定今年于佩蘭夫妻二人有沒有假期。
“等你消息。”說完,盛蘭越道别離開。
于知樂看向于初月說:“初月,你先休息一會,我去趟陳老家。”
“行,我等你回來。”于初月應道。
“我也去,我也去。”陳昭積極舉手,“我也去老陳家。”
兩人出門,照着之前陳老給的地址找出,來到一座小院前,敲響門。
“來了。”陳老聲音含糊。
一開門,于知樂發現他一手握着筆,一手拿着白饅頭。
“欸?小于,小昭。”陳老頗為驚訝,趕忙讓兩人進門。
進院後,他表情忐忑:“你來是為了海帶養殖的事嗎?是有好消息,還是?”
“好消息,我把海帶苗的定金都帶來了。”于知樂笑着說。
陳老愣了幾秒,大笑:“那就好,那就好。”
“多虧您走了一趟周邊的村子。”于知樂将二嬸娘的話複述給他聽。
提起這事,陳老将筆記本推到于知樂面前,說:“我去附近的村子看過,不同村子的海域條件有些許差異,有更适合養殖的海貨,不會與海隅村有沖突。”
本子上有一幅簡略地形圖,标注了村名,每一個村名旁邊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
于知樂的視線在紙張上快速掃過,捕捉到幾個關鍵字眼。
周邊村子養殖業發達,對海隅村成立副食品加工廠是件好事。
“那您現在是什麼想法?”于知樂問。
陳老答道:“我準備寫一份共同富裕計劃書,讓公社牽頭辦專家組,幫助大家發展養殖業。”
說着,他遞過一個手工裝訂的薄本子。
于知樂定睛一看,是周嶽生之前寫的計劃書的精進版。
“我修改了部分内容,增添了一些細節,會更适合海隅村長期發展。”陳老說。
于知樂翻看過後,才知道他口中的“一些”是直接在原計劃基礎上提出來海洋牧場的建設,越看越驚訝。
這一步對于目前的海隅村而言,跨得實在太大了。
“你不用擔心專業問題,海隅村的專家組是獨立于公社的,而且我們會循序漸進。”陳老讀懂了她的憂慮,“周小哥看了我的計劃後,幫我聯系了幾位同行,你這邊同意就可以立即開始了。”
“周嶽生?”于知樂反問。
陳老給出肯定回複,繼續道:“過幾天,應該會有幾個人被轉去海隅村的牛棚,我再去找你。”
于知樂沉默良久,說:“好,那就按計劃進行。”
之後,陳老就她原定的人手計劃進行了修改,又給她補充了一些細節。
“聊完了嗎?”陳昭推門而入,手裡拿着鋁飯盒。
見狀,兩人愣了好一會,剛才聊得投入,都沒發現他出了門。
“聊完了。”于知樂掏出海帶苗定金。
陳昭把飯盒遞給陳老,說:“胡三哥的飯盒,他不着急用,有空再還。”
“謝謝,謝謝。”陳老看着面前兩人,表情動容。
于知樂二人沒停留太久,道别離開。
路上,他們撞見張翠花和一個老頭,兩人都很生氣。
“氣死我了!她怎麼敢辭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