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上和社會上對商人的歧視,如齊朝法律規定“農民之家許穿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穿絹布,如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綢紗。”把控社會輿論的文人士大夫也大多将商人塑造成重利忘義,隻懂小聰明不懂大道理的小人形象。
(2)對于人口流動的嚴格限制,齊朝禁止人口在無路引的前提下随意流動,尤其是長距離的流動,一旦發現就要嚴懲。這使得城鎮和農村的人口難以往來,城鎮的市民人口難以得到補充,城鎮和農村的商品交換也受遏制。不過由于現在已經是王朝晚年,人口流動限制早就名存實亡了。
(3)朝廷劫掠式的剝削,服務于權貴上層階級的工商業是固定工商業的核心,而齊朝采用“任土為供”的政策,直接向地方強制攤派生産配額,具體弊端前文已經提過此處不再贅述。
(4)地方官僚的盤剝,商人作為沒有功名加身的人口,就算再有錢,政治地位也不會比農民高。試想一個一身是錢,但偏偏随便一個小官就能踩一腳的人最終會落得什麼下場,那隻能是被吃幹抹淨。為了逃避官府的吞食,大商人往往淪為了官僚的附庸,每年需要向地方官上供許多錢财,才能保住自己的産業。許多官僚也利用自己手上的自帶特權的比較優勢去排擠其它商人,成為了儒商,這些儒商靠的可不是經營能力,而是手上的權力。
在重農抑商的政策下,商人基本成為官僚随意揉捏的玩具,大量的财産也無法變成造反的本錢。商業的缺乏發展也使得社會更加穩定,多一個工商業人口,就多一個需要吃飯的嘴;多一個農業人口,就多産一份糧食。社會上的缺糧情況減少了,雖然國民總産值可能降低了,但穩定難道沒有大幅提高嗎?
實際上對比之前的朝代,吳朝的抑商政策有所放松,類似于商人不能參加科舉這樣的政策并不存在,工商業即使頂着重重盤剝也能夠持續發展。
當然這個政權的制度也存在非常差劣的地方,其中造成負面影響最惡劣的就是财政制度。吳朝在早期多次濫發紙币,完全破壞了紙币信用。
官營的金融業方面一片白紙,政府對消費品部門的國營化建設搞得不是非常好,不像前鄭朝和随朝那樣可以通過大量的官營壟斷榨取民間财富。
稅收方面過渡依賴人頭稅和土地稅,這兩個都因為瞞報人口和土地的現象使得征收時存在較大誤差和腐敗空間。也使得财政過于剛性,一旦遇到危機就得增加地稅,這可能會導緻農民造反,進一步加大财政缺口。
造成負面影響第二大的則是宗室管理制度,由于該朝代出現過藩王造反奪權的事件,因此對于宗室非常警惕,采用花大價錢恩養,但不允許從事各類工作甚至是行業的政策。王爺的嫡長子還是王爺,其它子嗣也有爵位,皇帝生多少個兒子,就有多少王爺。這樣不斷疊代下來,就是拿國家的财政養一堆毫無價值的造糞機器。雖然其它朝代的宗室也大多是造糞機器,但這個朝代造糞機器的數量制度和供養消耗是最大的。
其餘如内閣制、朝貢貿易等制度也各有特色,但這些制度後續會在具體的情節中體現出來,因此無需贅述,具體軍事制度會有專頁繼續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