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運糧軍這樣的次要軍種,吳朝的軍隊可以簡單分為京營、衛所兵和鎮戍營兵。
先說京營,兩京京營分别駐紮在順天和應天府,軍隊總人數超過20萬,以北京京營為主,主要負責拱衛兩個首都。
京營的基層士兵主要來自各地班軍、京畿衛所兵和募兵,每年領取高額工資(理論上),裝備有吳朝最好的武器。與其他部隊不同的是,京營的高級職位主要由宦官和勳貴出任,這導緻他們的腐敗程度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吳軍。貴族們利用職權倒賣軍中物資,差使京營士兵,将軍隊搞得烏煙瘴氣。到了如今,就連拱衛順天的北京京營也已經失去一大半的戰鬥力了,放在吳軍中大概能上二線。
再說衛所兵,衛所兵由來已久,以軍屯作為建軍的核心理念,職責是守護地方。衛所兵的兵源全部來源于軍戶,官府給予軍戶屯田地和減稅特權,換取軍戶中每家抽一丁服役。該丁服役時的薪水則從屯田的農業産出中抽取,朝廷也會以開中法這樣的政策來人為降低軍隊生活成本,以達成補貼的目的。
時至今日,各地的衛所屯田已經被大半侵占,大量軍戶逃亡,再加上官府腐敗,組建足額的部隊已然是天方夜譚,大量部隊都已經淪為了數字化部隊,整隻部隊一半以上的士兵隻存在于數字上,一打仗就消失不見。
最後說鎮戍營兵,鎮戍營兵制度的起源也很早,主要指責防守邊關。畢竟邊關入侵者不比盜匪暴民,他們數量龐大戰鬥力強,不是一個個衛所單獨抗扛得住的。為了統合衛所的力量,吳朝建立了許多邊鎮,如薊鎮、遼東鎮。這些邊鎮委任總兵統轄,負責抵禦外敵入侵。
營兵主将一般由優秀可靠的地方軍官擔任,兵源則從地方衛所兵中補充。如若衛所兵不可用,也可以花錢招募募兵。由于衛所制的崩壞,募兵尤其是外族募兵在邊鎮已經愈發常見。
邊鎮作戰耗資巨大,絕非衛所屯田所能補給,朝廷此時會額外從國庫中掏錢補貼,給士兵們發薪水。隻可惜朝廷的補貼本就有限,中途還會有各種貪污腐敗,真正落到士兵手上的30%都不到。因此哪怕是邊鎮其實也是數字化部隊,隻不過僅存在于統計數字的士兵比内地衛所更少罷了。
吳朝的營兵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幾條邊境上,其中西北和東北營兵的戰鬥力最強,西南次之,東南再次之,和該邊境受到的外敵威脅程度呈正相關。
作為吳朝戰力上限最高的軍隊,鎮戍營兵主要由标兵、奇兵、遊兵、援兵、守城兵、瞭偵兵、家丁七個種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