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沈家似乎自己也沒有想與人結親的心,就這樣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依舊安守本分地在鄂州生活。
可是,很多時候人雖然不主動找人麻煩,麻煩總會來主動找人,沈家便是這樣的倒黴人家。
“野人”似乎就跟沈家杠上了,先有沈嬌娘被人擄走,“孩子”流言出來不久,連沈家老爺也不見了。
同上次一樣,有人說沈家老爺也是被“野人”擄走的,還有人說,沈家老爺已經被“野人”尋仇給害死了。
這件事鬧得挺大,甚至驚動了當地縣衙。因着沈家在鄂州的影響,縣老爺還親自登門,詢問沈家老太太,有沒有需要他們縣衙幫忙的地方?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縣老爺的這個請求被沈家老太太果斷拒絕了。陳家人反過來安慰縣太爺,拍胸脯保證他家什麼事都沒有,沈老爺沒事,他們沈家人全都沒有事。
既然主家人都這麼說,縣老爺自然悻悻而歸了。
好在沒過多久,沈老爺果然又回來了,這讓包括鄂州縣令在内的所有人都大舒了一口氣。不然活生生一個大活人就這麼不見了,堂堂衙門就不能不做一點什麼,這樣一來,大家的面子都不好看。
各種流言雖然傳得飛起,但流言總歸還是流言,終有歸于沉寂的一天。再加上沈家在鄂州的名聲慣來就好,自打自野人事件發生後,許是為了消災,沈家人愈發努力地在鄂州做慈善,接濟窮人,施糧災民。鄂州的官老爺感激沈家,鄂州的老百姓也念沈家的好,有關沈家不好的這些流言,很快就消弭于無形。
就這樣,如沈家所願,野人事件總算被淹沒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畢竟是從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同别的商賈人家一樣,沈家也經曆過不少風風雨雨。好在沈家做善事,走善路,菩薩也看在眼裡。雖然遭遇到了數次起起落落,好在都化險為夷,有驚無險地渡過。
直到後來,沈家人的錢莊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做到了昆侖山的北面……
自古以來,權錢就難分。慢慢地,沈家開始與官府裡的人有了接觸,再後來,與沈家有接觸的高官越來越多。鄂州本地的官員自然是不必說,甚至還有京城裡的高官,與沈家也關系甚笃,包括赫赫有名的嶺北王。
嶺北王是“外臣”,但深得陛下信任,還做了右骁衛将軍,太子府的參軍,與“内臣”其實也無甚區别了。獲得嶺北王支持的沈家,雖然隻是區區一商賈,就如同猛虎添上了翅膀——開始騰飛。
沈家雖是商賈之家,但沈家人不忘初心。生意做得再大,沈家人對朝廷都是一片忠心。不僅給鄂州衙門捐銀子,也給朝廷捐銀子。但凡有個天災人禍的,沈家人總歸是跑在頭一個的。
沈家的錢莊生意做得好,朝廷也看在眼裡。
慶豐十三年,皇帝出宮巡遊,專門來到鄂州,隻為給沈家頒發一塊“天下第一良商”的匾額。
原本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是别人求都求不來的恩典。可沈家老爺子卻跟聽到什麼壞消息似的,拼死拒絕。
鄂州知縣不理解,勸沈老爺子接受朝廷恩賜,誰知沈老爺子卻突然情緒崩潰似的落下淚來,口中絮絮叨叨,念的卻是:沈家受不起,沈家對不住朝廷,使不得,千萬使不得……
可皇帝的賞賜,豈是普通人說不要就能夠不要的?是年八月,菊花開滿山的時候,皇帝李焞擺駕鄂州,沈家接受了皇帝恩典。
也是在第二年的八月,菊花開滿山的時候,沈家老爺子突發急病,嘔血去世……
掌舵人歸西,沈家二公子沈銜青繼承家業。是年,朝廷裡發生了一件大事:鮮卑頭領慕容珣自立為王,自封北燕。
好在皇帝李焞沒有過分糾結,也沒有發兵北燕,而是為天下福祉,承認了北燕王的王位,北燕依舊對朝廷稱臣、納貢,還遞交了求親書。
原以為在劫難逃的沈銜青大舒了一口氣,重振旗鼓想推動沈家産業更上一層樓,卻在五年後又遭遇到了第二次,也是他人生中最兇險的一次挫折——北燕王叛變,興兵南侵。
當天晚上沈銜青就被朝廷的人帶走了,整整兩年,沈銜青都沒有回家,朝廷也沒說審出來了什麼問題。期間,沈家在大小姐沈嬌娘的打點下,送出去的金銀沒有萬擔也有千擔了。布匹,珠寶,更是以萬件計。沈家被洗劫一空,沈家人兜裡的錢比沈家人的臉還幹淨,連府上的仆人都統統辭退,朝廷想判個抄家,都沒意義了……
或許,正是因為舍卻了這些财,才保住了沈銜青的小命。兩年後,就在沈嬌娘準備收拾好行囊,組團浪迹天涯當個流民的時候,沈銜青終于回家了。
瘦骨嶙峋的沈銜青一進家門便撲進宗祠,跪在沈老爺子的牌位前哭了一天一夜。大小姐沈嬌娘也跪在宗祠外,陪自己死裡逃生的兄弟哭了一天一夜。
不管風浪有多大,銜青回來了,沈家沒有散。比什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