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宋對西夏與金國的戰事正在逐步醞釀之中,全國上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着戰前準備,趙玖也依然在百忙之中,從帥臣們的家中,挑選适齡的孩童。太子即将入學,也是時候考慮伴讀的人選。待他們長大,便會成為趙瑗的得力助手。
此刻,趙玖坐在書房内,案上鋪滿了各種劄子與名冊,他的目光在其中穿梭,尋找着合适的人選。他要在這些名字中挑選出最适合趙瑗的玩伴,讓他們一同成長、一同學習、一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趙官家也終于下定了決心。他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離不開人才的彙聚與培養。因此,有了兒子提供的前世記憶,趙玖挖掘并提拔了許多才俊,讓他們得以在各自的領域施展才華。不隻是為兒子挑選伴讀,更有不少人被當今任命為東宮屬官,專門輔佐趙瑗。
而這些人最令人矚目的,便是年方弱冠、新婚燕爾的起居郎兼軍事統計司郎中虞允文,趙玖将他任命為東宮講讀;本該随父南下的嶽雲也被趙玖留在東京,封為帶禦器械,平日裡專門負責護衛趙瑗的安全;而與趙瑗年歲相仿的嶽雷則成了趙瑗的伴讀。
趙瑗對爹爹的安排十分滿意:嶽家兄弟自不必說,趙玖對嶽飛極為愛重信任,更是将其引為同心同德的同志;趙瑗自前世便極為仰慕嶽飛,今生嶽飛又成了他的老師,而嶽雲嶽雷亦與趙瑗情同手足。趙玖之所以在嶽飛離開汴京後才令嶽家兄弟進駐東宮,是因為以嶽飛一直以來的自謙低調,肯定會出于避嫌和示範的考慮而拒絕。而趙玖作為皇宋國朝天下萬民的君父,且嶽飛遠在洞庭湖平叛鞭長莫及,如今此事已成定局,就算反對也沒辦法了。
而虞允文,這位在趙昚前世恢複中原事業中的得力助手,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勳績卓著。前世在采石之戰中,是他指揮三軍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顔亮,使宋朝轉危為安。于趙瑗而言,前世他們君臣共同緻力于恢複中原的事業,彼此之間的信任和默契達到了很高的程度。這位文武雙全的丞相對他的忠誠和支持也是不言而喻的,虞允文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為他排憂解難。然而天不憐人,這位一心北伐也有君王鼎力支持的重臣卻沒能逃過生老病死,不到兩年就卒于任上,成為一大憾事。
那時趙昚也認為虞允文自甘堕落雄心不再,為此心中頗為銜恨,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都在埋怨虞允文遲遲不肯出兵,耽擱了北伐大業。直至淳熙四年趙昚在白石進行大閱兵,看到個個兵強馬壯,軍威嚴整,這才明白虞允文的良苦用心。可那時的他也在一次次打擊下不再奮起,已經沒有恢複中原的雄心壯志。而在虞允文死後,朝中再也沒有出現像他那樣名聲卓著、堅決主戰的重臣。
這一次不一樣了,趙瑗在内心深處默默告訴自己。我們會共同走過這段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而幾個年輕人也如趙玖所期待的那樣,他們與趙瑗志趣相投,彼此間的相處也日益融洽。有時在練武場上,嶽雲盡心的教趙瑗騎馬射箭,一招一式都透露着嚴謹與專注。而虞允文則在一旁耐心的為嶽雷指點功課,盡管嶽雷因為開蒙較晚,學習起來都有些吃力,但虞允文從未有過絲毫的不耐煩。
有時是在書房,趙瑗與虞允文一起深入探讨時事政治,他們的聲音雖低,卻字字珠玑,透露着對未來的深思與規劃,嶽家兄弟則靜立一旁,聚精會神地聆聽着。
有時則是幾個小的纏着虞允文,讓他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小吳埽之戰。每當這時,虞允文總會放下手中的事務,耐心地為他們講述那段曆史。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仿佛已經被那段故事深深吸引。
每每看到兒子與虞允文、嶽家兄弟等人其樂融融的情景,趙玖心中亦不免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這些年輕人将會是這大宋江山的未來和希望。
不過此為後話,暫且不表。
建炎六年①五月,嶽飛率禦營前軍平定了南嶺一帶的諸多叛亂,而當他領軍北歸,途經江州之時,汴京城内的議和風波如狂風驟雨般席卷而來,即便和議最終沒有成功,嶽節度的心中卻依舊如前世的此時一般驚怒交加。
在上一世,和議的焦點集中在那令人矚目的“二聖南歸”之上。即便嶽飛心知肚明,在這位與他同心同德、同道同志的官家幾乎壟斷所有軍事大權的情況下,二聖的歸來,也絕非能夠撼動當今聖上皇位的變數。然而,這樣的變動無疑會給官家帶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與倫理的考驗。
那些心懷叵測之徒,必會借機以二聖為旗幟,試圖逼迫官家向他們妥協,制造更多的紛争與動蕩。而對于官家而言,在本已繁重的政務之上,又需面對清算父兄遺留下來的種種積弊,這無疑會增添更多的困難與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嶽飛雖有心報國,卻也深感無力。
所幸的是,最終和議雖成,卻是金使全盤答應宋廷條件,将靖康之變中擄走的全部俘虜悉數歸還,更以京東五郡作為和平的誠意,隻為求得與宋國之間的戰火能夠徹底平息。這一舉動,無疑标志着宋金之間攻守之勢的徹底逆轉,猶如日月更替,乾坤倒轉。
曾幾何時,宋國在金國的鐵蹄下顫栗,卑躬屈膝,忍氣吞聲。然而今時今日,那些屈辱與痛苦已化作曆史的風塵,被歲月輕輕抹去。宋國如今已挺直脊梁,昂首站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便是那二聖與衆多北狩宗室終于得以南歸,他們的歸來卻并未在官家的心湖上激起一絲漣漪。官家行事果決,如同快刀斬亂麻,毫不留情地代太宗一系的所有皇帝頒布了罪己诏,将他們的罪行一一羅列。此舉不僅徹底否定了二聖及其子孫在法統上的合理性,更是昭示了朝廷堅決與金抗戰到底的決心與立場。
随後,官家又從太祖一脈中過繼了太祖七世孫趙伯琮為己子,并鄭重其事地立其為太子,改名趙瑗。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太宗一脈的徹底清算,也是太祖血脈的重新崛起的開端。
自此之後,諸事皆朝着更為光明的方向徐徐展開。官家一生緻力于桑樹魚塘,修補黃河,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矢志堅定,驅逐外侮,力主恢複中華之榮光,讓四海之内的邦國皆臣服于大宋的威儀之下。
四方來朝,萬邦來賀,官家的威名遠播,聲震寰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收複了燕雲十六州,在他的英明領導下,大宋開創了建炎之治,國家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自此,大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