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在這個乏味的城市中吃一些不甚新鮮的飯菜,于是又想念起摘下的菜立馬下鍋的日子。
在這個北方小山村裡,自然是種什麼吃什麼,我們這裡的主食是一種叫做煎餅的薄餅,主要是玉米、小麥和地瓜幹做的。要攤煎餅,首先要磨糊子。将玉米、小麥、高粱放進桶裡,倒上水泡發一夜,然後拉到磨糊子的人家磨成一種半稠不稀的糊糊,最後再發酵一夜,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來燒火,點煤球,準備攤煎餅。攤煎餅用的是一種叫鏊子的器具,像一個巨大的轉盤,掀開鏊面,下面是一個一個的洞,用來放煤球,每個洞下面有可以開關的鐵皮洞口。首先點上柴火爐子,把煤球引着,然後用鐵鉗夾進洞裡。等加熱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攤煎餅了。轉動鏊面,舀一勺糊子,均勻地傾倒,另一隻手把住推子,把面糊推成薄薄一層,稍稍等鏊面轉幾圈熟透之後,用锵子鏟起邊緣,兩手一揭,一張煎餅就攤好了。這樣重複,一早上能攤好幾斤煎餅。要是秋天,還能在鏊子洞裡放幾個地瓜烤地瓜吃。我還小的時候,經常吃的就是煎餅卷白糖。我牙勁不好,每次隻能吃一層煎餅,也就是四分之一張煎餅,挖一勺綿白糖,放到煎餅上卷起來,就是這樣解決一日三餐。夏天,就是吃炒豆橛子渣卷煎餅,炖茄子卷煎餅。夏末秋初時,媽媽經常炖絲瓜雞蛋,西屋外牆外有一棵老何首烏,旁邊種了幾棵絲瓜,這東西一長一牆,一結一藤,那些黃昏裡,媽媽摘下絲瓜,切成絲瓜片,打上雞蛋,炖成絲瓜湯。我最喜歡的主食是火燒,我家對面是鄰居開的小賣鋪,他家賣火燒,有時候媽媽會給我買一個吃,就算不就菜,我也能啃完。韭菜收的時候就是天天吃韭菜,烙韭菜盒子,包韭菜包子,炖韭菜雞蛋。
小時候最盼過年,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先是各種炸菜,忙年的時候,會特地空一天來炸菜,炸蘿蔔丸子、炸藕合子、炸茄盒、炸香椿芽。那時候媽媽在油鍋前張羅,我們小孩子看着電視,是不是跑過去看看,捏一點剛出鍋的炸菜,燙嘴的香,斯哈斯哈吹氣也要一口吞,這絕對可以算童年一大美事。還會蒸饅頭、蒸花馍馍、蒸大包子、蒸糖角子。饅頭就不用說了,撮成面團,搓成小山狀,做花馍馍就是把面做成一張花型的餅,然後一層一層疊起來,在每個花瓣上點上紅棗。蒸大包子用的是鮮肉大蔥餡,放在面餅上對折成包子形狀,阿柒最愛吃這個。糖角子是我最喜歡吃的,面皮上放上紅糖,然後捏成三角形,上鍋蒸熟,紅糖會融化,從頂端滲出來,掰開來看,紅糖漿還會四處流。年夜吃得最最好,要殺雞宰魚,做芹菜炒肉,煎豆腐塊,算上炸菜,能擺一桌,我和阿柒還能買一罐飲料喝,還記有一年我攥着錢跑去五奶奶家買易拉罐,捧着跑回來時在門口摔了一跤,易拉罐磕進了沙堆,罐子磕破飲料淌了出來,最後還是平着端回去的,我心疼了好久。吃完年夜飯,還得煮一鍋餃子。往往這時候我已經吃不下了,還是要象征性的吃兩個。吃了餃子,還要喝包子湯,關于這包子湯,姥娘經常念叨包子湯的故事,那年還在抗戰,八路軍打完鬼子,煮了包子,那時候沒得吃,姥娘問他們要一碗包子湯都沒有。新年第一天,要擀面湯,我最喜歡媽媽擀的豆面湯。在面裡摻上豆面粉,擀成面條,先炸蔥花,然後加水煮面,最後荷包上兩個雞蛋。于是此後小半月,都在吃年夜的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