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捂着臉默默垂淚,她除了忍受君王的怒火,什麼都做不了。再說聖人自己腦子不清楚了,才誤斬了将軍,造成了局勢不可控制,跟她有什麼關系!
紅顔禍水,她到底禍害大唐什麼了?聖人要搶兒媳婦,她敢反抗嗎?壽王敢反抗嗎?先太子才死了每兩年!聖人要給她錦衣玉食,她壽王妃的時候難道沒有嗎?
君王自古薄情,喜怒無常。寵愛時天上的星星都能摘下來,厭惡時如同狗彘。就因為天音一句話,十年夫妻情義消散殆盡。
李隆基還是有些心疼,畢竟貴妃很合自己的心意,貴妃是好的,就是她三個姐妹!“廢掉貴妃姊妹的爵位,貶為庶人,發配嶺南,終生不得回長安!”
【邊令誠覺得高仙芝二人屢戰屢敗,可安祿山叛軍看起來也就那樣,倒不如自己親自指揮。這一決定自然早點高、封二人的反對。于是,嫌隙漸生。邊令誠借着給李隆基回報軍情的時候說高仙芝年老昏聩,被封常清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封常清貪生怕死,并不盡心退敵,所以洛陽失陷。同時他還誣告高、封克扣前線物資和朝廷賞賜,挑動士兵對朝廷不滿。】
【大敵當前,李隆基卻昏庸得可以,完全分不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但是就在十二月十八日,李隆基下旨,誅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唐帝國在一天之内損失兩位大将!】
【封常清臨死前并沒有怨恨李隆基,而是寫下了最後一封上表,他說:我深受皇恩,沒有除掉逆賊有負國家,我死之後,請陛下千萬不要小觑安祿山的叛軍,隻願‘逆胡敗覆,社稷複安’,‘生死酬恩,不任感激’】
【而高仙芝從戰場上趕回來後才發現好兄弟已經魂歸九泉,接到李隆基要處死自己的诏令,最先反對的不是高仙芝,而是守關的将士,他們集體為高仙芝喊冤,可遠在長安的皇帝怎麼能聽到?高仙芝看着兄弟的屍體,悲哀地說:封二,我們同甘同苦,從默默無聞到揚名天下,如今我又跟你一同死在這裡,也是命運的安排。】
【在安西叱咤風雲的兩位将星在同一天隕落了。我們已經無法探知李隆基當時的心境,是否會因為損失兩員大将而哀痛。】
李世民一把将劍刺入地下,氣得隻歎息,他不知道天音說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什麼,作為身經百戰的将士,莫說這是邊令誠私心作祟,謀害将士,就算是真的,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應當是剿滅叛軍,而不是誅殺!李隆基是不是自己的血脈?莫不是哪個後人被綠了?
尉遲敬德把自己代入了一下封常清,當時氣沖腦門,什麼狗屁皇帝!但他看秦王比自己還憤怒,也不好意思把唾棄表現得太明顯,畢竟是秦王的後人。
李元吉就沒那麼客氣了,大聲叫罵道:“李二,你今晚成事了又如何,看看你的後人,都是寫什麼東西!陣前誅殺大将,是怕大唐命太長了嗎?”
房玄齡出言道:“武德二年,四大王鎮守太原,遇到劉武周的軍隊,不戰而降。太原丢失,河東難保,結果劉武周還北聯突厥、宋金剛,太原淪陷,敵軍包圍長安,我大唐岌岌可危!”
“太原建城數千年,第一次在四大王手裡丢失……”長孫無忌看看妹夫,又看看自己,心道難道他們長孫家血脈那麼差勁?出了長孫安業這個蠢貨也就罷了,怎麼秦王有勇有謀,摻了他們長孫家血的秦王後人這麼差勁嗎?他很快反駁自己,肯定是後人太不争氣!都什麼玩意!
李元吉聽聞往事,頓時面紅耳赤,叫嚣道:“李二一去不就收複了太原,也沒那麼難嘛,若不是我,李二能立功?你個老頭子怕是應該感謝我才是!”
房玄齡頭一次見李元吉這樣厚顔無恥的人,還是李世民安撫住了他。尉遲敬德趁機打得李元吉哭爹喊娘,旁邊的李建成一言不發。
畢竟太原丢失這種事,太丢人了!
“可算逮着機會抽你了!”
——
李隆基皺眉看向天幕,自己能幹出這種事?自己怎麼可能幹出這種事!他走向下首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朕一定嚴厲處罰邊令誠,竟然敢裡間我們君臣情誼!敵軍壓境,朕怎會做出如此昏聩之事啊!”
君臣三人抱頭痛哭,還是賀知章等老臣上前勸谏,李隆基才放開二人。
賀知章看向三人,封常清骁勇無比是真,但在安西軍待得太久,安西軍在安西屢戰屢勝,怕是會助長封常清的氣焰。三年後封常清怕不是給聖人做了某種承諾,比如快速平定叛亂,把安祿山的頭顱帶到聖人面前結果失策了,叛軍太過強大!
而高仙芝,這個高句麗王族後裔,生得貌美異常,但在安西的時候,貪污軍糧這事不知真假,反正被彈劾過。
賀知章不覺得這兩個的死是巧合,應該有重重原因在當時加在一起。可大唐兩位将領含冤受死,可悲,可歎!
【高仙芝、封常清二人是死了,但安祿山的叛軍還在攻打潼關,李隆基終于亮出了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