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給開國皇帝直播禍國之君[曆史直播]] > 第12章 第 12 章

第12章 第 12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唐朝當然有不屈的臣子!】

【潼關失守的消息傳來,朝臣相顧垂淚,但沒有一個人說放棄長安。這時,大詩人高适站了出來,哥舒翰戰敗後他逃回了長安,這位寫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文人說:用宮廷儲存的錢糧,招募長安兒郎,抵擋叛軍,死守長安,‘未為晚’!】

“高适!”杜甫聽見好友的名字頓時眼前一亮,心裡為好友的堅貞高興。

【後世推測,高适的方案完全具有可行性,長安完全有守住的希望。當時占領潼關的叛軍跟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打過之後,隻有兩三萬人;山東戰場上,有郭子儀、李光弼、顔真卿、顔杲卿、張巡等人死守死戰,屢次擊退叛軍;安祿山的軍隊看似強大,但有緻命的缺陷——戰線過長,必須速戰速決,不能久拖;西北的軍隊正火速趕來勤王;關中地區能招募數十萬人,隻要勤加訓練,他們也能擋住叛軍,畢竟,唐軍的英勇威震中亞!】

【更具有說服力的是,李亨就是憑借西北軍隊和臨時招募的軍隊收複了長安,最大範圍内平定了叛亂。】

【但是,死守長安意味着李隆基有‘君王死社稷’的風險,他惜命。所以從決心來說,這位盛世之君,甚至連明朝的亡國之君朱由檢都不如!朱由檢好歹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與大明共存亡!】

【最後李隆基聽從了楊國忠的建議,‘幸蜀’,蜀地劍南,是楊國忠的勢力範圍。】

朱元璋沒有想到吃瓜吃到了自己家,大明竟然沒有千秋萬代!“老大,你的子孫真不争氣,拿來跟李隆基比!”但想到天音的誇贊,朱元璋即使因為大明會亡而悲傷,但并不哀痛!至少是個有骨氣的!

馬皇後溫和地說:“漢唐那樣的盛世尚且滅亡,大明怎麼會千秋萬代呢?”

朱元璋當然知道朝代會滅亡,但他總私心覺得自己的大明是不一樣的。

朱标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可一時間又想不起來哪裡不對勁。

【而且,沒有人能承擔得起丢失長安的風險。】

【長安,它不僅僅是大唐的都城,而是一種象征,是華夏人永遠的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強漢,它代表了盛唐,它代表了在那個時空,華夏人站立在世界之巅,傲視蒼穹。】

【可以說,盛世的另一個名字就叫做長安!】

【長安在華夏古代世界最後的輝煌定格在了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定格在了李隆基丢棄長安的這一天,從這一天開始,長安再也不是世界之都,再也不是任何一個盛世的主角。它被寫進史書中,淹沒在了浩瀚的歲月中,埋藏在華夏人的内心中,在此後一千兩百年的時光裡,還有多少人念着‘長安!’‘長安!’】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華夏人再也回不到他們的長安了。】

李隆基看着天幕上倉皇逃離長安的自己,終于抱頭哭了出來,為此時見證盛世堙滅的李隆基,為此時正在導緻亂世的唐玄宗。他逐漸承認天幕對自己的評價“千古昏君,昏君中獨一檔的存在”。

他站起身來,看向身邊粉腮含淚的貴妃,看向殿下隐忍的太子,看向慌亂的楊國忠,看向長生殿垂淚的朝臣,眺望長安萬家燈火,看向尚在安樂中的大唐百姓。

他是鑄就了開元盛世的君王啊!為什麼會弄成這樣!

“聖人……”李隆基攔下了高力士的寬慰,此時的他内心無比清醒,回想起從唐隆政變,到繼位登基,再到荒淫享樂,他所見的所作的,一幕一幕都浮現在眼前。

“朕,有罪,有負祖先,有負百姓,有負大唐……”

【李隆基或許知道自己的舉動有多無恥,或許他對長安的百姓還有一絲愧疚。當‘幸蜀’的隊伍離開時,楊國忠建議燒毀左藏庫,不能給叛軍留下一枚銅錢,一匹錦緞,李隆基拒絕了,他說‘不如把錢财留給叛軍,這樣他們就不會大肆劫掠百姓,百姓也能少些哭’;隊伍通過渭河的便橋後,楊國忠下令燒毀便橋,放置叛軍追過來,李隆基依然阻止了,他說‘朝臣百姓要通過這座橋逃命,給他們留一條生路吧’】

【一路上的官員百姓都逃得差不多了,一行人饑腸辘辘,老百姓恨透了李隆基,但還是把僅有的飯食呈獻給君王。平素高高在上的李唐皇子皇孫争先恐後吃着這些粗粝食物,最後僅僅吃了半飽。一個名叫郭從謹的老人哭着問李隆基‘安祿山有反叛之心,但陛下你總是視若無睹,斥責殺死忠臣。我記得在宋景當宰相的時候,官員敢于直言進谏,可現在這些官員隻知道迎合陛下,阿谀奉承!’】

李世民憤恨地看着天幕上的李隆基,他多想上去問問他,既然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為什麼還要遺棄百姓!為什麼要遺棄長安!

能打仗的将軍被你殺了,朝臣的良言你視若無睹,最後荒唐至此!

同時李世民、長孫無忌兩人對望一眼,李隆基帶着一行人,糧草辎重全都沒有,怕是不會順利到達成都。或許,李亨弑父殺君,自立為皇也不少不可以!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