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衍義補》大概就是這樣,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沒有的話就來看B選項。】
[沒有問題]
[下一題下一題]
[我就選的B,專心聽講。]
【我們一起來看看B選項這個《大學問》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叭】
[這名兒起的夠大氣]
[完全沒有聽過的一本書]
[看起來就很難,不知道是誰寫的]
【哈哈哈,其實不是書的名字起的大氣,斷句應該是這樣斷的:大學、問。《大學問》是以問答形式展開的,全書都是“問曰”“答曰”,讀起來很無聊的。】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陽明的弟子憤憤不平,讀書是為了明理,難道書本都要像小說那樣通篇以白話之文、毫無教化之言嗎?
王陽明卻是毫無波瀾,“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1]”,封賞遲遲未到,定是朝中佞幸阻撓,他不得不沉寂一段時間了。正好趁着這段日子重新整理一下他的學問。
【這本書不是重點,重點是寫了這本書的人,大家能猜到是誰嗎?】
[盲猜一個黃宗羲]
[肯定不是李贽,寫《大學》的書絕對不是這位離經叛道的狂人寫的。]
[邱濬和王夫之也不是]
[我猜顧炎武吧]
[是不是王陽明啊]
【我看到有正确答案出現咯,是的,就是王陽明!那個格竹隔了七天七夜餓暈過去的狂人。】
[還有龍場悟道!]
[他還平定了甯王叛亂!]
[允文允武有沒有]
[我宣布,明朝唯一能和我于謙男神比肩的人就是他!]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興奮地拍起了手,他的于太保又被天幕誇獎了。他熱切地對于謙說:“也不知那王守仁是怎樣的風姿,竟能比肩太保。”
于謙謙虛道:“皇上謬贊了,臣隻是一腔孤勇,遠沒有王陽明般的才智,如若生在同一時代,他定比臣成就高遠。”
朱祁钰不樂意聽這些話,在他眼中于太保就是最厲害的。
于謙笑笑沒再否認,他猜,王陽明繼朱熹以後的又一位聖人。
明,1494年(弘治七年)。
小年輕王守仁可激動了,放下手中的書噔噔噔一溜煙兒跑到了父親王華的書房:“爹,你還說我不行,看我以後多厲害呀!”
王華捏着鼻子教訓兒子:“那也是以後的事情,你先考上進士再說!不入官場,看你拿什麼平定叛亂。”
王守仁振振有詞:“朝廷難道不會提前準備嗎?天幕已經透露出甯王會叛亂了,哪裡還輪得到我呢?”
王華一頓,都怪兒子太氣人,他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将兒子趕到門外,急匆匆換了官袍進宮去了。
【看來大家都對他很熟悉啊,其實我在高中課本上第一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十三香成精了?】
[王守義十三香,人人都知道啊。]
[在我家廚房裡放着呢]
[跨越幾百年的孿生兄弟吧,有沒有可能王守仁的兄弟就叫義禮智信呀!]
[我去搜了一下,他有三個弟弟分别是王守儉王守文王守章,他爹起名不入俗流!擱我我就順着起名叫王守義王守禮了,也怪好聽的]
[可能他爹怕生不夠或生超了吧,那得多難受啊]
[有道理,強迫症患者]
【看來十三香受害者不止我一個人,王守仁和王守義是真的什麼關系都沒有。王守仁,字伯安,家是浙江餘姚的,曾經在餘姚的陽明洞隐居,所以叫他王伯安、王餘姚、王陽明都沒有問題。】
【哦對了,剛剛說《大學衍義補》的時候沒有介紹邱濬,現在來補上。邱濬,字仲深,廣東瓊山人,我們可以稱呼他邱仲深和邱瓊山。另外他當過國子祭酒、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古人有的時候還以官名相稱,背的時候順帶記一下吧,萬一遇到了呢?】
明,1494年(弘治七年)。
邱濬抽了抽臉皮,後世人究竟處于怎樣一種大狀态?名、字、号不都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嗎?為何還要專門講解?難道這些他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以後都不存在了嗎?
【接着來說王陽明,剛才不是說他格竹沒格出成果反而把自己餓暈了嗎?這個一心成聖的小夥子就對朱熹的格物理論産生了懷疑,跑去發展陸九淵的學說了。】
[從客觀唯心到主觀唯心,錯的更離譜了]
[思想嘛,就是要天馬行空]
[可是王陽明就是憑借他的思想留名青史了]
[對呀,成聖了嘛]
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華突然不大想進宮了,他已經能想象得到那群同僚們戲谑地調侃嘴臉了。
王守仁卻是異常興奮,他真的能夠實現遠大目标诶!至于天幕說的理論錯誤又有什麼關系?他還年輕,還沒形成體系的學問呢!
【也不算錯誤吧,人文社科的東西不能和嚴謹的理工科研究混合在一起,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在當今都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隻注重發展科技而不注重道德後果不堪設想,流傳下來的這些寶貴的精神财富為我們提供了道德标準。】
【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有“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緻良知”“知行合一”,宗旨在于消除人們心中的不善義防患于未然。他認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倫理綱常是人們心中固有的先驗的良知,要到心中體會将先天的兩隻輔助實踐,外化于心外的事物[2]。】
[好有道理的樣子]
[要不是學過哲學,我肯定會妥妥的相信。]
[快跟着我念,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産生意識,先行後知!]
[我知道這個,陶行知原來的名字是陶知行!]
【大家的知識好淵博呀!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陶行知名字的典故。王陽明的主要思想就是這些, 他的主要著作是《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他曾經在貴州、江西、浙江等地講學,《王文成公全書》和《論語》有那麼一點點像,是他的門徒編纂而成的。所以除了王伯安、王餘姚、王陽明外,我們還可以稱呼王守仁為王文成。 】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皺了皺眉,王守仁如此功高,文成武治皆能,怎會隻得一個文成作為谥号?他必定要給于太保文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