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守仁有一點點小失落,但很快就振作起來,王文成又不是他,他一定能比王文成做得更好。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守仁無悲無喜,他對朝廷失望了太多次,文成已經比他想象得好多了。
弟子們想要說些什麼,卻終究沒有開口,他們還一直跟在老師身旁,怎麼會不知道朝廷的态度?
【王守仁被譽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聖人,他是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妥妥的斜杠少年、業界大拿。可惜的是他的學說不被國内主流認可幾經打壓,在明朝後期才廣為流行,有了取代程朱理學的趨勢,然而又被清朝禁止,在清末有很多文人都不知道王陽明是誰。隔壁櫻花國非常推崇王陽明的思想,王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櫻花國的發展[3]。】
[清朝垃圾玩意兒]
[好東西都讓别人學走了]
[櫻花國真是吃飽了罵娘,學了我們的東西還來打我們]
[想到那些被殘忍傷害的無辜百姓和犧牲的戰士,我就想破口大罵!]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氣得摔了桌上的茶盞,他能不知道王陽明的學說好嗎?天幕說也不說完整,講一些不重要的不知所謂的東西,說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反對帝制,怎麼不說王陽明有“雖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的觀點呢?連孔子都不承認了,對大清的統治有什麼好處呢?
就像天幕所說的那樣,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學說太過先進,隻要稍加壓制就不會産生擴大影響,但王陽明的學說才是鈍刀子磨肉,可怕至極,潛移默化讓愚民對皇朝統治産生質疑。那屢拒朝廷對“博學鴻儒”的诏征、甯死不仕的孫奇逢、李颙、黃宗羲等老不死不都是陽明心學的支持者和傳人嗎?[4]
可如今已經由不得他了,據傳來的消息,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王陽明真真變成了天下聞名。既然以後沒有皇帝,那便随他去吧,不過還是要加以限制,他總不能當大清的亡國之君,大清能綿延萬萬年就更好了。
其他朝代的武德充沛的皇帝們如嬴政、劉徹、李世民,看着剛剛繪制出來的比較粗糙的未來的大公雞地圖,找到了櫻花國的位置,然後各自不同程度的生氣,小小倭國得志便猖狂!總得騰出手來收拾一番。
東方辰猶豫了一下,【說完王守仁,咱們先不看C選項,順道把和他關系非常緊密的另一位思想家也給說了吧,這位思想家就是王守仁的徒弟王艮。】
[gen?哪個gen?]
[我知道,我知道,是良沒有點的這個艮]
[王守仁居然還有徒弟!大為震驚!]
明,1521年(正德十六年)。
剛剛改名為王艮的王銀有一點點驚訝,他居然在史書上也留下了名字!
王陽明卻面無異色,他剛收的這個弟子個性高傲、堅持自己的觀點,時常令他不滿,但換一種角度,也許隻有這種個性的人才能夠
【很多人都沒聽過王艮這個名字啊,這很正常,文藝點就是“螢火豈敢與皓月争輝”,王陽明的光芒太閃耀,導緻我們都聽不到王艮的名聲。其實王艮在中國思想史尤其是明清這一段的地位挺重要的,重要到什麼程度呢?我目前還是個門外漢,也不好評價,最直觀的表達方式,雖然他沒有上高中教材,但他在考研教材裡有一整段話呢!就算不能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次重要的。】
[hhhh看一個人物重要不重要就看他上沒上教科書]
[重要的東西教科書怎麼都繞不過]
【我們不用記王艮的字号,他這個人非常有趣,我當時懷疑王艮怎麼沒有字号,還納悶作為他的老師,王陽明也不給他取一個字,然後就去搜了一下,發現他字汝止号心齋,隻不過我們不用記而已。我覺得“汝止”這個字很可能就是王陽明給他起的,因為王艮原名王銀,王陽明覺得他個性高傲,才把他的名字改成帶有靜止之意的“艮”。】
[艮和止,意思相近,符合取字規則]
[原來的名字還挺富貴,是不是有個哥哥叫王金]
【這也是老師對學生美好的祝願吧,但祝願也隻是祝願,我想沒有幾個老師想遇到王艮這樣的學生,王艮他有億點點刺頭。具體怎麼刺頭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我隻簡單講一講我們考研要知道的東西。】
明,1521年(正德十六年)。
王陽明無聲歎氣,這樣的弟子着實讓人氣惱,但又忍不住讓人憐愛。
王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隻是将和老師的不同意見提了出來而已。
【王艮是泰州人,從王陽明那裡學成歸來後,長期在下層百姓中講學,創立了一個學派,叫泰州學派。這個學派的主要思想從王陽明心學中來,卻有區别于心學,打個可能有點不恰當的比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樣嗎?相似但又不同。泰州學派可以說是下沉的王陽明心學,因為它面向的是下層百姓。】
【老百姓們關心什麼?自然是衣食住行。于是泰州學派反對理學對人性的束縛,認為人欲就是天理,聖人之道即百姓日用,提倡做學問要解決人民生計問題。因為面對的是下層百姓,政治上的觀點非常的簡單明了,就是仁政;經濟上也講究的是“務本而節用”,也就是說又省錢又好用。】
[這個學派好啊,貧窮的眼淚流下來]
[我也想務本節用]
【我也覺得泰州學派的學說好适合我這種貧窮大學生,當時的老百姓們也這樣想,自然而然地泰州學派信徒衆多,是明朝晚期的顯學,其中比較出名的有何心隐和李贽,李贽就是高中曆史課本上那個特别叛逆的儒學弟子。】
[李贽啊!我最喜歡的思想家是他!男女平等yyds]
[好眼熟的名字]
[何心隐這個名字好有大師範兒,可惜沒有存在感]
【從泰州學派出了李贽這麼叛逆的一個人,我們可以感覺到泰州學派本身也不是腐朽的學派,它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性和平民精神,多次遭到統治者的打壓,但它對明末清初的“經世緻用”思想和近代改良思想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強忍着壓下心口的怒氣,懷疑天幕中名叫東方辰的女子專門和他對着幹。泰州學派的思想再好對他也沒有多大用處,大清入關尚不滿五十年,反清複明活動層出不窮,天幕所講的東西簡直就是火上澆油。作為一個皇帝,玄烨要在保證坐穩皇位的前提下才會考慮推動變革。
東方辰感受不到玄烨的怒火,興緻勃勃地給大家聊這位大名鼎鼎的儒學叛逆者,【李贽,字弘甫,号卓吾,别号溫陵居士,是福建泉州人。他是一個奇葩人物,這裡的“奇葩”是褒義,大家不要誤會。】
曆朝曆代,尤其文人圈。
“奇葩不就是褒義嗎?”
“對呀,誇某人個性鮮明、不落俗套用這個詞剛剛好。”
“東方小娘子既然強調褒義,那麼用的更多的肯定是貶義,以後還是不要随意用這個詞了。”
【李贽的思想具有反傳統的啟蒙意義,他雖然是儒家學者,但他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也反對把儒家經典看作真理的标準,非常激烈地批判理學。他的思想在當時不是主流,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思想可能稍微有那麼億點點激進,寫的書的名字分别叫《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意思就是要燒的書和要藏起來的書,一股子禁書味兒。不過後來他還是被污入獄,自刎于獄中。】
[太可惜了!]
[唉,超越時代百年是瘋子,李贽生錯了時代]
[還挺喜歡他的,真遺憾。]
明,1602年(萬曆三十年)。
李贽聽着獄卒的恭維,嘴角含笑,他本就無所牽挂,如今得知學問傳承未斷,更了無牽挂,隻是不知人死後要去往何處,能否去後世看一看。
【李贽是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也一位先驅者,他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追求男女平等,批判重農抑商,倡導功利價值,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锢。“革故鼎新”這個詞有沒有感覺很适合各種改革?是的,李贽的思想對晚清思想解放運動、日本明治維新、五四新文化運動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太牛掰了!]
[李贽很寶藏啊!]
[我去,李贽在“打倒孔家店”中被劃到法家去了!]
【李贽是泰州學派的□□,泰州學派是王陽明心學中的□□,左上加左,确實很有法家那味兒了。但是他的确還是屬于儒學,就像教出兩個法家代表人物的荀子依舊是儒家先聖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