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扯的有點遠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題目。B選項講完了,來看C選項《春秋世論》,這道題考察明清思想家著作,我們看到選項中給出的書裡比較靠前的朝代名就可以盲猜作者是王夫之了。】
[熟人呐,我記得他]
[我也記得,反清複明就是他]
[還有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高中政治題總是考]
[這人太厲害了,說的都是對的,比“理在氣先”“心即理”先進太多了。]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隐居于船山的古稀之年的王夫之看了一眼天幕幽幽地歎了口氣,他對在位的鞑子皇帝不抱有任何幻想,但滿清統治已成定勢,連他的兒子王敔在三年前都參加了童子試成為秀才,他這把老骨頭還能做些什麼呢?且讓他抱着大明遺民的身份被埋進土裡吧。
【是的,“理在氣中”、“氣”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在永恒運動,這些都是王夫之的思想,考考大家,這三個觀點分别代表了什麼哲學思想?】
[不記得了]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具有客觀存在性,運動是事物的本質屬性。]
[夢回高中]
[分科後就把這些東西忘幹淨了]
【我也是,當是哲學生活學的可痛苦了,可誰讓考研要考政治呢,隻能苦兮兮的重新撿起來。大家都挺厲害的,基本全答對了,給大家鼓掌!】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就是這樣先進,他批判心學,期盼程朱理學“理在氣先”的文學主義觀,也反對形而上學思想。這些思想略有些稚嫩,但和我們現在所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相差不是很大。】
【他批判理學倫理道德,反對存“存天理滅人欲” ,提出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說法。我隻想說一聲大佬真牛,狗屁的存天理滅人欲,這東西自己搞搞就行了,被有心人利用成了女子的束縛,真是呵呵。】
[壞的從來不是思想,而是人。]
[還是大慫太弱,要是放在祖龍和豬豬時候,這狗屁的思想哪有生長的土壤?]
【“存天理滅人欲”也勉勉強強有一點點可取之處吧,用于搞科研多棒,不需要有人的欲望,孜孜不倦的探索真理。】
[哇,格局打開了]
[确實很合适诶,宋朝那麼多科學家,可惜了。]
[浮于表面,不深入探索,不搞科研,都去研究沒用的學問,大慫不弱誰弱啊。]
宋,1175年(淳熙二年)。
再次無辜被創的朱熹已經沒有力氣歎氣了,陸九淵心有戚戚,他被創得也很難受。邀朱熹、陸九淵聚會鵝湖讨論學術的呂祖謙靜靜喝了口茶,他心裡也不好受,他們同屬于理學,隻是分支不同,天幕從根本上否定了理學“理是萬物的根本”的說法。
今日過後,他們得重新修訂思想,為理學找一條新出路了。朱熹和陸九淵相視而笑,他們雙方的說法都被天幕否定了,還有什麼可争執的呢?以後很有可能還要攜手共進,照着天幕的說法搞科研。科研是什麼東西暫且不知道,大概和格物一般,能讓天幕中人如此推崇的必定是好東西,科研能夠強國麼?但願如此吧。
宋,970年(開寶三年)。
趙匡胤也被創得不想說話,他已經知道大宋很弱了,不想再被天幕一遍一遍提起。
明,1494年(弘治七年)。
在家中備考的王守仁目光灼灼地看着天幕,他早懷疑朱熹的學問是錯的了,害他白白格竹七天病倒,不過天幕似乎是推崇格物的,難道是他格的方法不對?天幕先前列舉的明清思想家其中有一個叫王守仁的,他覺得那必定是他,就是這麼感覺良好。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平定甯王之亂的王守仁罕見地迷茫了,心學是錯誤的嗎?碌碌無為的一生啊,今後該何去何從?帝王身側佞幸環繞,他已不期望獲得帝王賞識,隻望活的有價值,不枉來這人世一遭。
【王夫之,自而農,号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做題的時候看到王而農、王姜齋、王船山、王衡陽不要迷糊,他們都指王夫之。】
【接着來說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一樣先進,甚至遠超時代。這人反對君主專制诶,他說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人财産,應該歸耕地的人所有。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當時資本主義處于萌芽狀态,黃宗羲、顧炎武也有類似的說法,他的思想似乎并不奇怪,但我還是覺得好牛掰呀!】
[真的很牛掰,歎為觀止的那種。]
[可惜了,資本萌芽沒發展起來,清朝還閉關鎖國,挨了落後的打,痛徹心扉呀!]
[真的太痛了,想想就難受。]
【害,曆史不就是這樣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已經過去,但我們不忘國恥、奮勇争先。】
[怎麼突然就燃起來了]
[感動]
[有點小作文的感覺]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背着手在殿内走來走去,他感到焦躁,東方辰說王夫之的思想很先進,多有誇贊,已經相當明确的告訴他們以後真的沒有皇帝了。他大清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那國恥應該就在大清末年。窮則思變,玄烨思索着未來的道路,他不想大清重蹈覆轍,可是未來沒有皇帝,玄烨覺得很糟心。
不隻是康熙,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都不大愉快,後世人從國恥中站起來重新發展,能夠使用在他們看來是神器的工具,卻依舊不是國力最強盛的,那麼外邦人又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
【介紹了王夫之這個人,也簡單了解了他的哲學和政治思想,最後我們來看他的作品。剛剛我跟大家說過年輕思想家作品裡有朝代名的基本可以才是王夫之嘛,這個可不是騙大家的哦。王夫之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春秋世論》《讀通鑒論》《宋論》等,四本書有三本都帶着朝代。】
[???]
[不是隻有兩本嗎?]
[周易也算嗎?]
【周易當然也算啦,詩書禮易樂春秋嘛,易是《易經》,周易當然是周朝的《易經》啦~】
[好有道理的樣子]
[是這樣嗎?總覺得哪裡有些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