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縣裡來的,想要買些盧記攤子上的吃食回去。”來人解釋道。
張大娘見他神色坦誠,不似作僞,便道, “我知道,跟我走吧,曉曉今天該是在她二伯家。”自打盧家送過一次牛肉後,這張大娘跟盧家的往來頻繁多了。
到了村西的盧大富家,張大娘在院門外呼道,“麗娘,曉曉在你家嗎?縣裡來人買肉夾馍了!”
盧家人聞聲出來了,見是一不認識的中年人。
“鄙人姓元,是縣裡來的,想要買些吃食,請問哪位是盧記肉夾馍的攤主?”
“我便是,請問客官要買些什麼?”盧曉曉上前道。
“不若進屋再談?”元管事道。
“曉曉,你與二郎把人領回家吧,家裡如今亂糟糟的,不便招待了。”盧大娘子道,見這人似有事相商,就主動避嫌了。
盧家兩兄妹将人帶回家,盧曉曉請人坐下,又給倒了水。
這元管事便說起了來意,道,“小娘子,我想買這金玉糕的方子。”
原是盧曉曉給盧三郎送的一份金玉糕,元三郎給元家老太太送了半份,又給即将及笄的元明月送了半份。
老太太年紀大了,胃口不好,吃了幾片金玉糕,晚飯時竟多吃了些,往日裡吃多了便容易積食,可昨日卻未覺着,睡眠還好了幾分。
又說宋雲想帶的金玉糕,丫頭隻每個味道拆了一份招呼客人。剩下的一份,元明月吩咐丫頭分成了三小份,自己留了一份,剩下的兩份,一大早給奶奶和母親送了過去,還特地說了這金玉糕開胃健脾,安神助眠的功效。
元家老太太這才想到,昨日怕是這金玉糕的功效,又問元明月這糕點是哪得來的,從前竟是未見過。
元明月便将宋雲想說的轉述了一遍,正逢元家大爺來給母親問安,一聽便覺得是商機,這才有了管事來買方子的事情。
“元老爺想如何買這個方子?”盧曉曉問道。
“小娘子喚我元管事便好,不瞞小娘子,我家老爺是做點心生意的,這金玉糕我們的點心師傅嘗過了,應是用酸棗做的。”這元管事一開口便說出了這金玉糕的原料。
元管事接着道,“這金玉糕的配料簡單,但既是小娘子想出來的,我們家老爺很有誠意,願意出二十兩銀子買這方子。”
二十兩銀子不算多,但對酸棗糕這樣簡單的做法,算是多了。
盧曉曉略微思索道,“這方子可以賣您,但是有一個條件,必須許我繼續在攤子上賣金玉糕,以金玉糕的名字。”
“那我也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買的金玉糕必須與鋪子賣的有所區别。”元管事見盧曉曉年紀小小的,竟然能跟他談條件,不由高看了一眼。點心鋪子和街邊攤子兩邊的客戶人群不一樣,倒是可以賣個人情,給盧曉曉讓些利。
“我保證我賣的金玉糕現在是什麼樣的,往後也會怎麼樣,如果需要包裝,定叫人一眼看出跟貴鋪子賣的不一樣。”盧曉曉應承道。
“好,那我明日便草拟好文書帶過來,攤子上不便說話,明日未時,我還是到這來。”元管事說道。
“元管事果然是爽快人,既然如此,不若再添五兩銀子,我再送您一個金玉糕由來的故事。”這金玉糕做法簡單,想想前兩日宋家小哥說的,再加上今日臉生的客人,盧曉曉對元管事來買方子的原因有了猜測。
這二十兩銀子買的不是方子,而是金玉糕的名字,是金玉糕在縣裡的名聲。既是要名聲,那一個感人肺腑的由來就更能幫助金玉糕打出名聲了。
“小娘子好本事,我便越矩代我家老爺答應了,算是交了你這個朋友。”
“這金玉糕的做法是我從一個遊人處學來的。這人年幼時家境貧窮,家附近有幾顆酸棗樹,他娘就把口糧省下來給他吃,自己吃酸棗充饑,後來他長大了,好不容易掙下了份家業,可他娘身體也不行了,臨了前就想再吃些酸棗。”盧曉曉停了停。
“後來呢?”盧二郎忍不住問道。
“這人也是孝順,便找人去山裡揀了幾筐酸棗,怕她娘吃了不好,又是剝皮,又是去核,又放鍋裡蒸熟,又是加糖調味,做出了一碗酸棗羹。她娘吃了一兩口便不再吃了,隻叫放到第二日再吃。等到了第二日竟發現這酸棗羹變成了琥珀狀的糕體,吃起來的口感更好。”
“後來,他又對酸棗糕進行了改良,她娘吃着酸棗糕,胃口好了不少,竟又多活了幾年。這遊人說這段故事的時候便說道,金也好,玉也好,都不如這酸棗糕好。金玉糕的名字便這麼來的。”
“小娘子這故事說得真好,明日我就帶着銀子和協議過來。”元管事高興道。這孝道在古代就是最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