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我在明朝開醫院 > 第52章 大明的水稻

第52章 大明的水稻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明義翻身下馬,走到水車旁,輕輕撫過那粗糙的木制立柱。他微微皺眉,語氣中帶着一絲感慨:“《農政全書》裡說‘翻車之功,大抵人力居半’,當真不假。”

他青竹般修長的指節劃過水車立柱,似乎在思考着什麼,“若是改成畜力……”

賀仲鹹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一絲苦笑,搖了搖頭說道:“早年間試過牛轉翻車,可終究沒成。春耕時牛要犁地,盛夏又易害熱病。去年秋糧剛熟,西鄉二十頭耕牛活活累死在翻車架上。”

“那場景,唉……”他語氣中滿是無奈和惋惜。

衛斓目光從疲憊的農人和吱呀作響的翻車移開,順着田埂向遠處望去。她看到遠處層層疊疊的梯田上方,是另一番景象。

她輕聲問道:“賀糧長,那邊是什麼?”

賀仲鹹順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是我們善化縣的另一項水利設施——筒車。與翻車不同,筒車完全依靠水力驅動,省了不少人力。”

衛斓順着望去,隻見湍急的河水中,丈餘高的筒車正借着水力緩緩轉動。竹筒們依次沒入水中,又在高處将清水傾入木槽,水流潺潺作響。

水霧被日頭曬成一道道虹彩,灑在石砌的官圳上,波光粼粼,宛如一條纏在山腰的銀鍊,閃耀着柔和的光芒。

“這筒車倒是精巧。”衛斓的裙擺被河風吹得獵獵作響,“要是能多推廣一些這樣的水利設施,說不定能解決不少問題。”

賀仲鹹微微點頭,“筒車雖省人力,卻要看老天臉色。去歲冬旱,河床見底,三十六架筒車倒有二十架成了擺設。”他頓了頓,接着說道,“不過,我們也有應對之策。”

說着,他引着衆人往陂塘走去。陂塘的塘埂上,杵着幾根帶刻度的石樁,歲月的痕迹讓它們顯得有些斑駁。

賀仲鹹指着石樁解釋道:“這是洪武年間留下的塘規——水深過五尺則開閘,未及三尺須禁引。”這些簡單的規則,卻蘊含着先輩們對水利管理的智慧。

衛斓俯身細看石樁,青苔覆蓋的陰刻字迹還清晰地記着洪武二十年的修塘捐資名錄。她輕輕觸摸着那些字迹,心中不禁生出一絲敬意。先輩們的智慧與付出,讓這片土地得以生生不息。

衛斓想起方才随手從田埂上捋下的稻穗,便從絹帕上拈起一粒谷子,輕輕揉搓。谷殼在她的指尖支離破碎,露出裡面幹癟的空殼。稀稀落落的谷粒間,夾雜着不少這樣的空殼。

“這稻種可是縣裡統一定的?”衛斓将稻穗舉到逆光處,仔細端詳着那些半透明的空殼,裡面蜷縮着未成型的乳白漿液。

她心中一動,穿越前參觀隆平水稻博物館的記憶忽然翻湧而起——玻璃展櫃裡那些沉甸甸的現代稻穗,顆粒飽滿得幾乎要漲破穎殼,與眼前的稻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賀仲鹹道:“姑娘手裡的是正統的‘紅蓮稻’,洪武年間從江西傳來的。别看籽粒小,熬粥最是香稠。”

明義探身拈起一粒空殼,輕輕放在掌心端詳。他微微皺眉,語氣中帶着一絲遺憾:“‘嘉禾一穗三百粒者祥’,可這穗……”他修長的手指輕輕劃過稻梗,谷粒随着動作簌簌掉落。

一旁正在捆紮稻草的老農聽到這話,直起腰來,黝黑的臉上帶着一絲無奈:“官人莫怪,這八月裡的‘火風’一熏,十粒倒有三粒成了啞子。”

他歎了口氣,語氣中透着幾分辛酸,“今年這風熱得邪性,稻子還沒灌漿就幹癟了,産量怕是要大打折扣。”

衛斓的指甲無意識地掐進了谷殼,她想起袁隆平在試驗田的照片,那位老人彎腰撫摸的稻穗幾乎垂到地面,沉甸甸的,仿佛承載着整個世界的希望。

而此刻,她掌心這些伶仃的稻粒,就像散落在曆史長河裡的星火,要等四百年後才能聚成燎原的光。

“若是能在稻種上……”話到嘴邊,衛斓又咽了回去。

即便她知道雜交原理又如何?且不說花藥離體培養需要顯微鏡,光是保持試驗田純度所需的隔離帶,在這插莳如繡的梯田裡便是癡人說夢。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