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聽天幕所言早有預感,可真切聽到這裡,還是不由得心生觸動。
其下大臣也是唏噓有之,贊歎有之。
【先前我們說,月氏部落被迫向西遷徙,更準确一些,向西遷徙的是月氏部落的一大部分人,這部分人被稱為大月氏,因為在匈奴的數次打壓下,月氏部落分裂成了兩支,還有一小支選擇留在了敦煌南山地區,與羌人雜處,這一小支被稱作小月氏。】
【其實張骞和堂邑父出逃,帶着漢武帝的使命去尋找月氏部落,去敦煌地區找小月氏,也未嘗不可,畢竟同是“月氏”。】
【可張骞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卻毅然決然折向了大月氏所遷徙的方向。】
【讓我們來看看,這又是一次長途跋涉。】
話音間,天幕又放出了相關地形圖。
這下曆朝衆人早有所準備,終于不至于再慌手亂腳。
畫畫畫,趕緊畫。
瘋狂作畫jpg。
【大月氏被迫從伊犁河流域繼續向西遷徙,從而進入了鹹海附近的妫水地區,他們在這裡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而張骞帶着堂邑父,經車師後,卻并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了焉耆。】
【之後再溯塔裡木河西行,經過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也就是現今的烏茲别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
【這裡有塔克拉瑪幹,世界上第二大沙漠。】
天幕之上,放出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俯瞰圖。
世界第二,難以想象的範圍。
那一大片黃色的區域,仿佛象征了毫無生命的迹象。
大自然的奇迹,就這樣昭然呈現在衆人面前。
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滔天,沿途不僅是人煙稀少的問題,還有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水源和食物都是稀缺的,食物還好說,堂邑父擅射,可射殺飛禽走獸聊以充饑,但水源卻是一大問題,加上匆匆出逃,其他物資也準備不足。】
【可以說,張骞這一次向西而行,比之先前還要困難重重,滿是艱難萬險。】
【我們想象不到,兩千多年前的張骞和其随從,究竟是如何靠着強大信念堅持下來的?】
【而當張骞到達大宛,又通過大宛找到大月氏後,那時的大月氏人,已然因為新的國土而改變了态度——】
【大月氏此時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産也很豐富,并且還遠離匈奴和烏孫部的侵擾,他們也是經曆過長期的艱難跋涉,才到達此處,并已經逐漸由遊牧生活過渡到安居下來發展農業的狀态,也因此,大月氏已經無意東還,更别提向匈奴人報仇雪恨了。】
劉徹張了張嘴:“怎會如此?”
好不容易才找到大月氏,竟是這樣的結果嗎?
【自匈奴部落出逃,橫穿大漠,再到翻越帕米爾高原,張骞才終于來到大月氏這裡,這樣的距離,相當于我們從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亞的烏茲别克斯坦,可以想象,這一路的艱難,張骞完全是靠着胸中的使命堅持下來的。】
【他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就是為了繼續說服大月氏王改變态度,然而再三邀請,卻依舊得不到明确的答複。】
【不過即便如此,張骞還是覺得不虛此行。】
【這一路行來,他途徑了大宛,康居,大月氏,還有大夏等西域數國,足迹可以稱是遍布了天山南北,以及中亞和西亞各地,也因此更深入的了解了西域社會,由此,張骞代表着漢帝國,開拓了足夠多的視野,他更由此堅定了回去的信念。】
【回去,一定要回去,将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達于漢朝——】
聽到這裡,劉徹下意識握拳,滿心期待。
西域,西方諸國,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張骞此行大善!
劉徹恨不得現在就派軍隊出去,親自将張骞帶回來!
“咦?”
這時有大臣突然出聲:“陛下,不對啊。”
“天幕說的是十三年,可這張骞在匈奴部落九年,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就算搭上路途中的時間,可這能滿十三年?”
啊這......
劉徹也突然意識到不對。
總不能回來的路途耗時三年左右吧?
随即便聽天幕繼續開口道——
【張骞決定盡快返回長安。】
【可盡管為了避開匈奴的管控區,已然改變了行進路線,但張骞依舊是時運不濟,再次不幸的成為了匈奴騎兵的俘虜。】
“............”
這真的是......
劉徹不禁深吸了口氣,簡直要郁結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