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句話是怎麼說來着?】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好的,這時候豬隊友要上線了。】
“豬——”
嬴政直接一哽,視線往趙高那邊一瞥,想起來了——
天幕先前還沒說趙高的結局,說是留着之後再說,現在怕不是這趙高又要“出場”了?
現在他真的是懂天幕說的“環環相扣”是什麼意思......
朝堂混亂,怕是也會影響和左右這戰局。
【巨鹿之戰後,這消息也傳到了朝堂之上。】
【你做了多少,人們可能并不會記得你的好,但你一旦犯了錯誤,那指責就可能撲面而來了。】
【章邯率領軍隊在外作戰,朝堂也一直沒閑着,我們先前就提到過朝堂的“烏煙瘴氣”,接章邯在巨鹿之戰的失敗,這時候朝堂上已然是趙高一個人的“一言堂”了,李斯和馮去疾等已經在這場政治鬥争中失敗,全部被殺,權力都在趙高手中。】
【這時候胡亥雖然還未死,但已然淪為了趙高手裡的傀儡,在章邯這次失敗後,趙高便指責章邯作戰不力。】
【明面上是胡亥在派人指責,實際上是趙高,于是在章邯派司馬欣回朝廷想要請示和解釋的時候,趙高三日都沒有接見等在宮外的司馬欣,這使得司馬欣越來越心中沒底,利用自己的人脈去朝中打探一二,得到了趙高對章邯已經不信任的消息。】
【然後司馬欣就跑了,而且沒敢順着原路回去,而是走了一條小路。】
【而趙高那邊聽到司馬欣逃跑,果然派人去追趕,但沒有追上,于是等司馬欣回到了軍中,就将這事兒報告給了章邯。】
【司馬欣勸章邯,說現在朝廷已經被趙高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而且他們打了勝仗,趙高也會忌憚和嫉妒他們的戰功,現如今又打了敗仗,這更給趙高發難他們的理由了,恐怕他們免不了一死,請章邯三思。】
【說白了,就是勸章邯投降吧。】
聽到這裡,趙高更是眼前一黑。
盡管知道自己已然必死無疑,可當自己攤上的事兒越來越多時,這心下也是難免更加拔涼。
他估計是死不痛快了。
想要咬舌自盡,可嬴政早已派人堵住了他的嘴,想要一頭撞死,但身邊侍衛按着他的肩膀,連動都動不了......
趙高現在是痛苦萬分,真恨不得找個痛快去死。
連痛痛快快去死都成了奢望。
隻能不斷朝嬴政磕頭,希望嬴政能網開一面,現在就把他殺了吧。
但嬴政不為所動。
他的怒火還無處發洩,怎麼可能就這麼便宜了趙高!
這時候章邯等人也是冷汗連連,心中不好的預感越來越強烈,雖說可能有些地方“情有可原”,但這投降......
所以他究竟是投降了還是沒投降?
【司馬欣這麼說,陳馀也給章邯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寫得很有技巧,大概意思是——白起是秦國大将,南征攻陷了楚國的國度,迫使楚國遷都,北征屠滅了趙括的軍隊,坑趙于長平,打下的城池,奪取的土地,數都數不清,大功無數,可結果怎麼樣呢,還不是慘遭賜死。】
【還有蒙恬,也是為秦将,在北面趕跑了匈奴,還在河套以及榆中開辟了幾千裡的土地,結果最後仍是被賜死在陽周。】
【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戰功太多,功勞太大,所以被殺了。】
【而現在章邯已經領軍三年了,秦軍士卒的傷亡損失多達十數萬,可諸侯起義卻依舊越來越多,再加上趙高恐怕也會将罪責都推給章邯,且章邯在外多年,也許朝廷中和章邯有嫌隙的人就變得更多,到時候能站在章邯身邊的人又能有幾個?】
【所謂是有功也被殺,無功更被殺,上天要滅秦,那還不如一起掉頭攻打秦國。】
【與其做亡國之将,不如和諸侯聯合,一起攻秦,到時候共同分割秦地,自立為王,總比舉族被殺強。】
章邯真的要汗流浃背了。
另一邊蒙恬也是一臉難言,怎麼還拽上他了......
兩人立即又朝嬴政表忠心,嬴政揮了揮手,看了章邯一眼,開口道:“倒也并非沒有苦衷。”
這會兒章邯多少有些“感謝”趙高了。
要不是趙高在前面頂着,恐怕天幕說的這些,也夠他死一次了。
【其實章邯也很矛盾,猶豫不決,因為趙高那邊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的翻臉,可司馬欣的話,也讓章邯心裡沒底,加上現在秦軍的确是被項羽打得屢屢退卻,綜合形式對秦軍,對他而言都是不友好的。】
【所以章邯準備先派使者去項羽那邊,訂立投降的和約條件。】
【這個時候,章邯已經和項羽僵持将近半年之久了。】
【不過這一次的約降沒有談成,項羽的亞父範增分析,說章邯等人的家屬都在鹹陽,現在秦軍還是勢大,人數多,敗軍加在一起也還有二十多萬,所以這投降書并不穩妥,應該趁章邯等将士動搖和松懈之際,再給予一次痛擊才是。】
【于是諸侯聯軍形成對章邯軍隊的背後包抄,項羽則率領全部兵馬,對章邯展開了總進攻,在污水再次将秦軍打得打敗。】
【這一次,章邯不得不再次派人來約降,當時項羽召集人來商議,說糧草不足,所以準備答應這一次章邯想訂約的請求。】
【看看這個前提條件——糧草不足,所以遂許其降。】
【那是否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項羽對章邯,對這二十多萬秦軍就不是這個态度了?】
【這也許不是無的放矢,畢竟項羽之後進入關中所做的一切,大多都很為人诟病,他對秦國是有恨的。】
項梁原本聽得很舒暢,但到這裡卻驟然一頓。
——為人所诟病?
這是什麼意思?
他這侄子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