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鐵娘子她怎麼登基稱帝了 > 第99章 參觀

第99章 參觀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叫水利!果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賊。”

張玉花眼中滿是不屑,氣得何金堂面色鐵青,驚得羅氏兄弟和甯朝柱目瞪口呆。

他們不知何金堂是真的賊娃,還是張玉花單純在罵人。

“我是小賊,你不也是小土匪?你我半斤八兩,都上不了台面。”何金堂回敬張玉花。

張玉花惱怒,想罵回去,卻聽蕭遊咳嗽一聲,“好了,你們再上不了台面,也比我這個優伶強。客人還在,莫忘了正事。”

何金堂與張玉花氣哼哼地對瞪一眼,都偏過頭去不看彼此,也都不再說話,讓甯朝柱和羅氏兄弟十分尴尬。

蕭遊隻得向三人告罪。

身在“敵營”,甯朝柱和羅氏兄弟不好說什麼,隻裝作不知方才何金堂三人說了什麼。

但到底有些不同,連羅英的态度也不如方才熱情,不知是何張二人的争吵影響了氛圍,還是何張蕭三人的身份讓他們不适。

“我雖來譜口沖不到兩月,卻也知道水利。”蕭遊語氣溫和地講解道,“說到水利,便不得不說這田土的畝産。

“劉社長和楊社長曾多次說過,一畝田想要種出更多更好的糧食,無非做好五件事。

“一是種子。找出高産高質量的稻種,作為父種、母種,以此培育出更優秀的稻種,再從中選出最好的作為新的父種、母種。

“這麼一代代選育下去,便能得到畝産三石、四石甚至十石的良種。

“二是肥。正如人要吃飯,稻苗也需吃足‘東西’才能長好。之所以施糞肥的稻苗長勢更好,便是糞裡有稻苗需要的東西。

“我們慢慢實驗嘗試,最後總能找到比糞還能肥田的東西,那自然能提高畝産。

“三是除蟲除草。如今我們隻能靠人力除蟲除草,若能找到可以殺死蟲草卻不會殺死稻苗的東西,便能大大節省人力,還能讓稻苗長得更好。

“四是光熱,就是陽光。南方溫暖,熱的時間長,稻苗一年能長兩季甚至三季,自然畝産比北方高。

“五是水。稻谷生長要大量的水,尤其是兩季稻更是要水,但水不是到處都有,也不會始終保持在你想要的水量。

“是以需要溝渠把水引去缺水的地方,需要水塘在水多的時候存水、水少的時候放水。

“以上五件事,前三件事都需耗費功夫去找、去試,第四件事隻能靠老天爺,唯有第五件事是我們現下便能做的。

“是以大同社對水利十分重視,去年出錢出力在譜口沖、祖家沖、羅塘等地興建溝渠、堤壩及水塘,今年派了許多人在溫和、尚賢等地考察,預備冬天時繼續興建水利。”

蕭遊說的清楚,甯朝柱本就是農家子,羅氏耕讀傳家,羅氏兄弟從書裡、從長輩口中,都能了解糧食生産的重要性,進而也能明白興建水利的重要性。

他們原以為大同社憑工商起家,不會多在意農桑,沒想到并非如此。

且不談大同社想靠試驗便找到良種、良肥,還有異想天開的除蟲除草的東西是否現實,光是這份心便讓他們察覺到一絲不對勁。

甯朝柱并沒有去深思那點不對勁。

他更多地在想,選育良種究竟要如何選育?尋找比糞肥更好的肥料是字面意思還是改進糞肥?

若是籠統地說一說,那誰都會。

羅氏兄弟卻默契地對視一眼,兩人都明白自己察覺到了什麼不同尋常的東西。

他們繼續向前走,何金堂逐漸恢複了原本的神采,竟毫不忌諱地講起自己當小偷的經曆。

說着說着,他又講起自己和蕭遊來譜口沖的曲折故事,還介紹起了忍冬學堂的生活。

話裡話外,都滿溢着對現下生活的喜歡。

大同社救助流民孤兒的事情他們有所耳聞,但親曆者當面說出來,到底讓他們頗有感觸。

“大同社這般心善,為何要壞了規矩,與官紳作對?”羅英脫口而去,一說出口便覺不妥,但覆水難收。

張玉花不滿地瞥他一眼,“甚麼叫壞了規矩?甚麼叫與官紳作對?官紳有他的規矩,大同社和貧苦百姓也有自己的規矩!

“憑甚麼我們要守官紳的規矩,官紳卻不守我們的規矩?”

甯朝柱和羅氏兄弟聽得有些糊塗,何金堂第一次擺出嚴肅的神情說道,“三位,莫管官紳的規矩,還是百姓的規矩,讓人活下去,才是最大的規矩。

“鄉紳大戶規矩再大,能大過皇帝?那皇帝暴虐無道,也會被人推翻,憑甚鄉紳大戶盤剝壓迫我們,我們便不能反抗?”

羅從義冷着臉道,“強詞奪理。可曾有鄉紳大戶逼着爾等租佃他們的田?分明是爾等不安……”

“莫說這般不愉快的事。”羅英及時打斷羅從義的話,滿臉堆笑地說道,“那便是義江堂罷?真大,兩位社長真是善人。”

雖有羅英緩和氣氛,但羅從義的話還是讓氣氛降至冰點,哪怕何金堂回羅英的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

但畢竟都是些孩子,去看了巨大的輪窯,以及山坡上鋪滿一層層曬磚坪的磚坯、磚塊,他們不禁興奮起來,全忘了之前的不愉快。

何金堂又自作主張,帶他們去羅塘看新城。

巨大而忙碌的工地,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檀江沿岸的水泥堤壩,還有迥異于此時代建築風格的紅磚樓房,都讓他們記憶深刻。

少年們折返譜口沖,路上興奮地讨論着方才的所見所聞,以至于走過義江農莊,他們被一陣歡呼聲拉回現實時,皆驚詫不已。

他們加快腳步,才發現原來是許多莊戶、雇工簇擁着一支騎大馬戴紅花,最前頭還高舉着一面紅色旗幟的紅衣隊伍往唐家大屋去。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