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
别過方丈,風玖玥來到猴八曾住的小院,剛到門口就望見一藍衣小僧蹲在院裡,猴八拍着他的後背,嘴裡還碎碎念着什麼。
“難得倔驢看得起你,你怎麼這麼沒用?我說你這就是缺乏鍛煉,多來幾下就沒事了!”
阿僧一聽趕緊跳起來,猴八正要跟去,擡頭一見風玖玥站在門口,趕緊老實的待着。
“你這混球,在寺裡也敢放肆!”
“見過施主。”
阿僧合手行禮,猴八積極的上前介紹:“這是我家公子,這是阿僧,在寺裡都是他照顧我的。”
阿僧強忍着不适糾正道:“小僧法号元僧。”
“元僧?”風玖玥意味深長的看了看他,“小師傅還請見諒,這混球在府裡嬌縱慣了,日後我定當嚴加管教。”
阿僧反倒寬慰道:“施主也莫于心切,玥姑娘是頑劣了點,但本性不算太壞,多加教導還是能走上正途的。”
“多謝。”
猴八忍不住說着:“那……我們回去吧!”
“等等,你那一百策竹簡在何處?”
“額……”猴八默默看向阿僧。
阿僧替她回答,“那一百策竹簡小僧已經收好了,施主請随我來。”
“有勞了。”
兩人随阿僧進到屋裡,一堆竹簡整齊的擺放着,風玖玥點了一下,算上猴八帶下山的一策,不多不少,正好一百策。
“你這混球何時改了性情?這回竟不賴賬了?”
風玖玥難得對她刮目相看,猴八扯高氣揚的回着:“呵,我猴八言出必行!你把我當成什麼人了!?”
“是啊,看來就得讓你在此多加修身養性,方能令你大發慈悲,言出必行!”
“喂!說好的刻滿一百策就放我回去的!你可不能賴賬啊!”
“就準自己耍賴,别人還不許了?況且我何時說過不帶你走了,莫不是你自己心虛?”
“人證物證俱在,我才不虛!”猴八表面氣勢不減,心裡倒是真虛了。
如今還在山上,萬一被發現是濫竽充數,那可就回不去了。現在嚣張一些,大不了回去再跪個幾日也比在這喂蚊子強。
“人證?”風玖玥看向阿僧,阿僧低頭念着:“阿彌陀佛。”
風玖玥也不再多說什麼,“行了,走吧。”
“阿僧啊!等你還俗記得來京城找我玩啊!”
“阿彌陀佛!”阿僧趕緊雙手合十,“小僧早已皈依佛門,不入紅塵。玥姑娘也應克己複禮,戒除玩心才是。”
“啧啧啧。”猴八湊近了道:“真是可惜了你這張臉,要是放在天清坊裡不知有多少小姑娘喜歡。”
阿僧立刻燒紅了耳根子,風玖玥沉聲道:“不想走是吧?”
猴八一聽,趕緊利索的把竹簡搬上馬車,駕着倔驢逃得比鳥還快,臨走時依然不忘對阿僧說道:“阿僧啊!你要是後悔了,我随時在京城等你啊!”
猴八一路奔騰下山,直到山腳才刹住馬蹄,回望山頭眺望着那隐匿于山間的寺廟。此番下山,也許就真的再也不回到這個地方了。
風玖玥駕着雲骨從林中奔來,猴八的目光緩緩挪到夕陽之下,落于馬背之上。
兩人緩緩行進于林間,風玖玥問道:“你就那麼不喜歡這個地方?”
“也不是。”
“那是為何?”
猴八側目望去,勾起嘴角輕笑道:“你若是同我一起喂蚊子,我倒是可以考慮考慮。”
兩隻高大的馬匹坨着厚重的竹簡行進在夕陽之間,馬背上時不時發出暖人心田的笑聲。
回到楚風府後,猴八往奉侍閣的方向走去,風玖玥卻拉着她的手腕往儲風閣走。
“不去。”
猴八還沒掙紮,風玖玥就先松了手,隻留下一句:“明早我會去文山寺。”
猴八一聽,頓時又黏了回來,“走啊。”
風玖玥笑而不語,兩人回到儲風閣,夜裡猴八洗漱後就早早躺下,縮在被窩裡一聲不吭。
風玖玥翻了幾策竹簡,拿着其中一策坐到床上。
“确實精進不少,看來這一百策不是白刻的。”
猴八經不得誇,忍不住爬起來說着:“那是當然,你可不知道費了我多少精力呢!”
“可再怎麼精進也不會字體大改,筆鋒驟變。”
猴八趕緊鑽回被窩裡,風玖玥一把掀起被子,将她壓在身下。
“老實交代。”
“我是真刻了……可阿僧見我如此受苦便出手相助,實在盛情難卻啊!”
風玖玥将她松開,轉眼看向竹簡上清秀的字迹,“果然字如其人,量你這混球也達不到如此境界。”
“呵,你可别小看人啊!境界高又怎麼了,你看那阿僧,還不是愣頭愣腦的白癡一個。”
“你莫要說别人不是,人家讓着你并不是不如你。倒是你自己若再如此放縱,日後自然有苦可受。”
猴八還想回話,風玖玥抓起被子往她臉上蓋去,眼不見為淨。
次日一早,風玖玥帶着猴八上了文山寺。文山寺乃皇家寺廟,皇親國戚拜佛祈願之地,非尋常人等可入。
寺内雕梁畫棟、梁柱塗金,皇家寺廟自是與尋常寺廟非同一般。
木魚聲中,一位老尼姑在外禀報,“夫人,公子來了。”
屋内傳來一聲,“進來吧。”
“公子請。”
風玖玥與猴八踏進屋内,眼前坐着一位帶發修行的尼姑,正是風玖玥的母親,風家的當家夫人瞿清文。
曆代楚風家的當家夫人向來是處江湖之事,可這位風夫人卻是兩耳不聞江湖事,早在六年前就在這文山寺帶發修行,遠離江湖世事。
每年風玖玥都會帶着猴八來此一趟,不僅僅是因為風夫人在此,還因此處是猴八自幼生活的地方,也是二人結緣之地。
猴八與在楚風府裡長大的其她女侍有些不同,她是寺中僧人在山下撿到的棄嬰,自幼在寺中長大。
在十二歲那年,猴八生了一場嚴重的溫病,從此便落下病根,體内時有溫症,記性也變得不太好使。隻記得文山寺從前是武僧習武之地,後來不知為何成了座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