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天幕認證:十阿哥的命是一等一的好 > 第21章 上國心态

第21章 上國心态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對很多漢人百姓也好,滿洲勳貴也好,華夏,那還用說嗎?華夏和漢族是劃等号的。

但天幕顯然不同意這個觀點——

{伴随着古老的竹簡一片片攤開,書頁一張張翻閱,充滿沉重感的文字躍然天幕之上。}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其中提到“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表明“華夏”是指中原地區及其居民。這句話的背景是周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纣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在滅商後,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勝利,表示無論是華夏族還是蠻貊族,都無不順從他的領導。

衆所周知,周朝的統治範圍是遠遠比不上現在我們中國的疆域的,如今繁華的嶺南地區,在周朝還是蠻荒之地。難不成嶺南也算蠻夷不成?】

{周朝疆域和現如今中國的疆域對比圖太過明顯,中原地區的面積和如今的疆域相比小的可憐。}

此話一出,北方人不覺莞爾,南方百姓是直接破大防了。

天幕這是什麼意思?

雖然滿清貴族蔑稱他們為南蠻子,但南方人是不認的。嶺南自古繁華,如今的大清更是有着‘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科舉上南方更是遙遙領先所謂的中原地區,現在說他們這些南方人是蠻夷,可不是要破防嗎?

士子們久居繁華的江南之地,自然看不上北方的發展。曾經的帝都長安衰落,大家幾乎都忘了江南不是自古繁華的。但即便如此,他們也絕不承認,他們是蠻夷。

畢竟,真要尋根的話,五胡亂華時期,很多南方人的祖先都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而北方很多人都血脈又和胡人相交。真要掰扯,那是掰扯不明白的。

好在,天幕很快否定了上面的說法。

【顯然不能這麼論,要是這麼論的話,哪有現如今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更該看作一種文明的釋意,而非狹義的地域概念。

“華夏”不僅指代地理上的中原地區,更是一個文化、政治實體的象征。入華夏則華夏之,入夷狄則夷狄之。這才是華夏最好的解讀。

說華夏語,書華夏文,讀華夏史,穿華夏衣裳,懂華夏禮節……這才是華夏——】

這個觀點,不是天幕出現才有的,但天幕的蓋棺定論足夠令人心折。

就如站在乾清宮前的皇帝一般,他知道這個觀點,卻也害怕這個觀點,更是從來沒有認同過這一點。

這也是很多滿洲勳貴所害怕的一點,正是因為内心深處難以察覺的害怕,才有了剃發易服,才有了滿漢不婚,才有了根深蒂固的八旗制度。一方面滿清學習華夏文化,另一方面,滿清又将自己和華夏文化做了區分。

想起神迹中連滿語都不會說的後輩子孫,皇帝敏銳察覺,不管他願意,還是不願意作出改變,未來的結果已然注定。

【除了昭武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華夏曆史上還有三次民族大融合。為了大家便于理解昭武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我先為大家簡述一下,之前的三次民族大融合。】

三次民族大融合?

實際上,要不是神迹所言,沒有人去關注民族融合這回事兒。不過,天幕已然确定了次數,那麼也不妨礙大家猜一猜。

結合神迹所言,想想五胡亂華中消失的五胡,這大概算一次民族融合?漢武帝消失的匈奴也算一次民族融合?

原諒大家思維受限,隻将融合進漢族的融合才叫做民族融合。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夏民族這個概念,此刻,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那是沒有的。

很快,天幕會告訴大家,民族融合,顯見不是大家以為的融合進漢族才叫民族融合。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

第二次大規模融合,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

第三次大規模融合,遼宋夏金元對抗中,中華民族整體意識的增強。】

{随着天幕的描述,夏商周的部落戰争開始,地圖上各方勢力開始展露不同顔色的箭頭對抗顯示的明明白白,有消失的,有擴張的,但不變的是中國統治的面積越來越大。夏商的征伐四夷,春秋戰國的列國乏交,漢朝與匈奴的對抗,五胡亂華的交鋒,遼宋夏金元的崛起與滅亡一一呈現。}

天幕講了三次民族大融合,但實際上民族融合又僅僅隻是進行了三次嗎?

天幕視頻展示的很明白,每一次不同民族政權的交鋒,都算得上一次民族融合。

【這幾次民族融合,因為不是我講解的重點,我就不詳細講解了。圖像的演變,應該比話語更能讓人明白,翻看曆史,民族融合的進程其實很容易弄明白。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民族融合少不了戰争,少不了疆域的開闊。

自然,昭武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也是如此。】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