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的趙二貴,樁子等抱着遲疑态度,清水溝村一直以來,蓋的是茅草房,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攢幾代人,能去鎮上換青瓦頂。
茅草頂就地取材,不要錢,隻要家裡有勞力的都可以,漫山遍野的茅草随便割。缺點也很明顯,容易漏雨,還會發黴,風稍微大的時候,家裡全是灰,每一年必須翻新一次,大風大雪天氣有倒塌風險,雖說山裡這樣的天氣少,也發生過。
青瓦房頂的好處很明顯,不會漏雨,幹淨沒有灰塵,蓋一次能用一代人,隻需每年掃掃房頂,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貴。
祖祖輩輩要麼是茅草房,要麼是青瓦房,劉青青這丫頭主意多,但有些過于天馬行空不切實際。
他們反對的理由是因為傳統,不是說石頭房頂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劉青青放了心,拉着劉有山的手撒嬌。
劉有山想了想後:“各位兄弟,我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們家好,可是我的腿算是廢了,以後不能上房換頂,青瓦家裡負擔不起,現在有石闆,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一家之主都同意了,趙二貴他們不好再勸說。
現在最大的難題是怎麼把頁岩一塊一塊盡量完整的取下來。
頁岩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用硬物擊打易裂成碎片,劉青青想着,直接敲打會碎掉,就像鉛筆那樣,取一把刀把它一片一片順着縫隙削下來,就不會碎了。
為此,她設計了一把大鏟刀,前頭薄,後面厚,兩個人一起擡着,像切西瓜那樣,把頁岩給切開。
她的想法很好,但是實施起來有困難,鏟刀需要足夠的硬度,必須是鐵質的,這個時候的鐵可不便宜,粗略算了一下,加上鐵匠的工費,需要十兩銀子。
得,問題又轉回到錢上。
為此,劉家二房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
蓋房到現在,隻差鋪頂,買地買菜合計已經花費了三兩銀,手裡還餘七兩銀。
蘇氏緊緊拽着銀子,豆子小小的三塊,冷冰冰的,她成婚來首次掌握這麼多銀子,有種莫名的踏實,她持反對态度:“家裡生計沒有着落,這些銀子留着買糧,節省些夠吃七年了吧!”
說實話,這幾天,日日幹米飯配紅燒肉,她吃得心驚膽戰:如此吃法,實在太過奢侈。好吃是好吃,但吃完了這麼辦呢?二女兒不是個簡省的,有多少花多少,她早就想勸了,今日正好找到機會。
劉青青皺眉:“娘,錢藏在家裡沒用,要讓它錢生錢。”
“我們借三兩銀,打造一把鏟刀,我們家的房子便是村裡頭一份石闆頂,幹淨不漏雨。”她不動聲色下鈎子:“反正是地裡的石頭不要錢,我們請叔叔們多鏟一些,家裡泥地夯平後鋪一層,石闆地哦,再也不會把鞋弄髒了!”
蘇氏很糾結,她被劉青青描述的畫面吸引,清水溝大部分人家地闆都是黃土夯實後的,講究些的人家,買了青磚鋪地,比如上次的王嫂子家,青磚鋪地,白泥抹牆,幹淨明亮讓她羨慕極了,不像自己家,灰突突的,随便掃一下地,滿天的灰。
她也想有幹淨亮堂的房子,可是,銀子不湊手啊。
劉青青幽幽加了一句:“完了我們再把鏟刀賣給鐵鋪,回收一份錢,其實要不了多少。”這話有些誇張,回收算是廢鐵,最多能賣一兩銀。
猶豫不決的蘇氏,心中的天平再次偏了一點,面上不好答應,畢竟,她是節省的代表啊。她轉過頭問劉有山:“當家的,你說呢?”
劉有山寵溺一笑:“媳婦,我聽你的!”
劉青青:“……”
她面無表情看向劉慧蘭:“阿姊,你覺得呢?”
劉慧蘭理所應當道:“當然是聽你的!”跟着二妹,一定不會錯,這些日子她把前些年的肉都給吃回來了,竟然又長高了一丢丢。
好吧,翠翠也聽她的,二比三,幹就完了。
蘇氏又愁腸起來:“我們有七兩,還差三兩,請你叔叔伯伯們幹活,人家仗義不要工錢,我們飯食得豐厚些,差不多後期還要一兩多呢!”
也就是,還差4兩
劉青青:“我們不是有布麼,拿去城裡問問,能不能換銀子?”上好的細棉布,她有些舍不得。
晚食的時候,劉青青看到趙垚趕着驢車去村長家,她連忙叫上劉慧蘭幫忙抱着布料,去村長家尋趙垚。
&
村長家,趙垚被母親念叨了好幾次,總算抽出空來接姐姐趙翠娥母子回娘家上墳燒紙,徐氏不放心寶兒,命兒子劉鑫一起回去,一家子正收拾行禮。
聽她說明來意,趙垚沉默了一會,從懷裡掏出個灰色荷包,數了四兩銀子遞給劉青青:“布料你留着吧,難得的細棉布,賤價賣了可惜。衙門拖欠了半年的月銀,正好今日一起發,這錢我借你們,不要利息。不過你得幫我鏟一份石片出來,我們家的房頂也是茅草的!”他還剩二兩銀,夠阿娘吃用幾月了。
劉青青眉眼彎彎接過銀子:“你可真是我們家的貴人!”
趙垚的話,讓劉青青靈光一現,她勾勾手指:“我有一個賺錢的法子,你敢不敢做?”
“什麼?”
&
半月後,劉家二房遷新居,劉有山大手筆買了一挂鞭炮,噼裡啪啦放得全村子都聽見。還在屋子裡擺了麥芽糖,三歲以下小孩幫鬧房,都能領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