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地圖前站了許久,指尖緩緩滑過緬北的地形,眉頭緊鎖,眼神深沉。房間内除了隔壁電報機偶爾傳來的嘈雜聲,幾乎一片寂靜。
在給孫立人下達了撤退命令後,他沒有片刻耽擱,立刻命令全軍放棄細包,向臘戍轉進。前線已無法固守,與其在零散的據點上被日軍逐個擊破,不如全軍回縮,集中兵力,在臘戍做最後的抗衡。同時,他命令後勤部門加緊轉移軍需,尤其是沉重的電台、辎重,統統向八莫方向運送,以免在撤退途中遭到日軍襲擊而損失殆盡。
他心裡很清楚,臘戍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這座城市雖是滇緬公路上的最後一座大城,但四面開闊,地形不利于長時間堅守。如果讓日軍以機動戰術強攻,頂多也隻能撐幾天。而且,随着曼德勒的放棄,英軍基本已撤離戰場,他們再也指望不上盟軍的援助。現在,臘戍就是整個滇緬戰場的關鍵點,一旦陷落,滇緬公路就徹底斷絕,遠征軍的退路就會更加危險。
他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氣,目光落在地圖上的臘戍周圍,開始思考——如何布置防線,才能争取最大時間,盡可能遲滞日軍的進攻?
最理想的防線:南坎—八莫—騰沖。這條防線最為穩固,因為背靠雲南,補給線較為完整,而且滇西還能提供支援。但問題在于,臘戍和南坎之間地勢較為開闊,日軍極易展開機械化突進,能否在臘戍頂住壓力,仍然存疑。
中等選擇:臘戍—南坎。在臘戍正面抵擋日軍,以南坎為第二道防線進行緩沖,利用南坎的地勢拖延日軍進攻。但如果臘戍失守,南坎很快就會暴露在日軍炮火之下,這條防線最多隻能拖延一周。
最糟糕的情況:臘戍孤守。若在臘戍被合圍,中國軍隊将被迫分散突圍,戰線完全崩潰。?
杜聿明敲了敲地圖,最終下定決心。臘戍必須守,但不能死守。它不是最終戰場,而是一個緩沖點,一個争取時間的戰場。
防禦必須層層遞進,不能讓日軍一舉突破。他下令:
1. 第五軍直屬部隊進入臘戍周圍布防,利用現有的建築物和地形構築臨時防線,以火力遲滞日軍。
2. 新22師一部繼續南移,準備在南坎組織第二道防禦,防止臘戍失守後整個防線被壓縮。
3. 宋希濂第11集團軍正在向八莫集結,杜聿明打算讓其作為第三道防線,一旦臘戍—南坎防線被突破,他們必須堅守八莫,确保通向騰沖的道路不會被日軍切斷。?
他站直身體,望向窗外逐漸昏黃的天色。是夜,戰局已定,各部隊接到命令,迅速開始行動。細包方向的中國軍隊開始有序撤退,部隊在夜色掩護下,行軍往臘戍。
————————————————
幾乎在同一時間,遠在東京的大本營内,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正緊急開會,讨論緬甸戰局的最新進展。
“臘戍失守,隻是時間問題。” 日軍緬甸方面軍參謀長田中新一淡淡地說道,他站在作戰地圖前,指着滇緬公路的最後一段,“第五軍已經敗退至臘戍,他們想做最後的抵抗,但我們的人已經完成合圍。隻要突破臘戍,我們就能封鎖整個滇緬通道,讓中國遠征軍徹底斷絕補給。”
大本營的其他軍官紛紛點頭,認同他的判斷。然而,站在他對面的第十五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卻不滿地皺眉:“臘戍确實是目标,但不應該隻是臘戍!現在的關鍵,是遠征軍是否已經做好全面撤退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