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戰場上與我們并肩作戰,他們用自己的鮮血,為自由世界撐起一道屏障。”
“我們不能讓他們獨自作戰。”
爐邊談話的最後,羅斯福提出了明确的号召——增加對中國的援助,擴大對華物資和軍事支持。這不僅僅是基于戰略考量,更是一場道義上的抉擇。
廣播結束,辦公室裡恢複了安靜。羅斯福緩緩吐出一口氣,看向霍普金斯,“明天,讓我看看公衆的反應。”
他知道,這一晚,他已經把中國戰場帶入了每一個美國人的家中。
——————————
爐邊談話播出的當晚,美國無數家庭圍坐在收音機旁,靜靜地聽着總統的聲音從電波裡傳來。
在紐約,一家小酒館的收音機放着廣播,酒保停下了擦拭酒杯的動作,目不轉睛地盯着聲音來源。喝酒的工人們沉默了,隻有煙霧緩緩升騰。
在芝加哥,一名女工坐在家裡的廚房裡,手裡還端着剛從火爐上拿下的咖啡杯,卻忘了喝。她的丈夫和弟弟都在太平洋戰場,而今晚,她第一次聽說在大洋彼岸,有一群陌生的盟友,正在為相同的目标戰鬥。
在波士頓的大學宿舍裡,一群年輕人聚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聽着羅斯福講述那個陌生的名字——林安。有人低聲重複着:“她是誰?”有人則陷入沉思,仿佛意識到,這場戰争的戰場,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廣闊。
廣播結束後,沉默籠罩了許多房間。人們彼此對視,仿佛仍沉浸在那場戰火之中。他們聽見了炮聲,聽見了戰鬥機的引擎轟鳴,聽見了一個女人的聲音,在槍林彈雨中引導美軍戰機投下緻命一擊。
《紐約時報》:羅斯福總統強調中國戰場,呼籲加強對華援助
《芝加哥論壇報》:她是誰?爐邊談話中的戰地英雄
《洛杉矶時報》:中國戰場的美國戰友:飛虎隊與他們的盟友
《時代》雜志更是火速在當天中午加印了一版特别報道,标題隻有一個名字——《林安》。
文章中詳細介紹了爐邊談話裡提到的故事:一名中國戰地指揮官如何用無線電引導美軍戰機穿越密林與敵軍陣地,如何一次次在空襲中拯救戰友的性命,如何與霍頓這樣的飛行員在戰火中結下生死之交。
——
華盛頓,國會大廈外
第二天清晨,國會議員們抵達大廈時,發現門口已經聚集了許多記者。
“總統昨晚提到的這位中國軍官,是否會影響國會對華政策?”
“美國人民有權知道,我們的盟友究竟是誰。”
“總統先生提到的‘并肩作戰’,是否意味着我們應該投入更多資源?”
議員們在記者的圍攻下步履匆匆,而在國會内部,讨論已經白熱化。
“這是最好的時機!”一名支持援華的議員拍着桌子,興奮地說道,“總統已經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我們必須加速援助!”
“但财政負擔……”反對者皺着眉頭,“我們已經為歐洲和太平洋戰線投入了太多。”
“但民衆的情緒已經被點燃了!”
确實,白宮的電話已經被蜂擁而至的民衆來電淹沒。許多人打電話到國會議員辦公室,詢問美國是否會進一步支持中國戰場。有人甚至直接寄信到白宮,信封上隻有一句話:“不能讓他們獨自戰鬥。”
——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
在新聞學院的一間教室裡,一群年輕的學生正聚集在一起,圍着當天的報紙激烈讨論。
“這就是戰地記者的意義。”一名女學生拿着《時代》雜志,眼裡閃爍着興奮的光芒,“她不僅僅是在寫故事,她在戰鬥。”
“可她不僅是記者。”另一名男學生皺着眉,“她成了一名戰士。”
“你們知道嗎?”一個聲音插入讨論,一個戴着眼鏡的學生指着報紙上的一行字:“戰争不會承諾生存,我的工作也不會。”
教室裡一片沉默。
這一天,他們不僅記住了林安這個名字,他們記住了一個問題——記者,究竟能做到什麼?
——
華盛頓,白宮
爐邊談話的第二天,羅斯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
“這是什麼?”他問道。
霍普金斯緩緩将文件推到他的面前:“這是美國飛行員在中國戰場的請願書。”
羅斯福皺起眉,翻開文件。第一頁,隻有簡短的一句話——
“如果我們能為英軍而戰,我們也願意為與我們并肩作戰的盟友而戰。”
文件下方,密密麻麻地簽滿了名字。
羅斯福沉默了。
他緩緩地放下文件,目光望向窗外的晨曦,火光與晨光交織,他露出一絲笑意,他知道,這場風暴,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