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中國遠征軍優秀參謀小林 > 第94章 簡報

第94章 簡報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兩天後,林安如約來到戰争部作戰計劃處(OPD),這座位于上海五角大樓核心區域的辦公室,聚集了美軍最頂級的參謀和作戰規劃人員。

負責協調她簡報的麥克尼爾上校已經在會議室裡等着她。他是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身形高大,臉龐刻着歲月與經驗的痕迹。盡管軍銜比她高,但他的态度溫和,甚至帶着幾分學者的氣質,這讓他在一衆作風強硬的美軍軍官中顯得格外不同。

“林中校,歡迎。”麥克尼爾擡眼打量了一下她,伸出手,語氣平和而穩重,“請坐。”

林安落座,将簡報大綱放在桌上,麥克尼爾接過,翻看着第一頁,眼神在一行行文字和圖表間快速掃過。

他沉思片刻,微微點頭:“你的簡報方式……很特别。”他放下文件,擡頭看着林安,語氣裡帶着幾分意外和興趣,“圖表、數據分析、幻燈片?你确定這些人會買賬?”

林安嘴角微微一彎:“數據比語言更直接。我知道有些參謀更喜歡聽戰地故事,但戰争不是小說,他們需要看到清晰的戰術信息。”

麥克尼爾輕笑了一聲,點點頭:“這倒是個不錯的嘗試。一般的戰地簡報都是口述結合地圖演示,但如果你的數據夠直觀,或許會更有效。”

他随手拿起一張戰損分析表,示意她靠近:“不過,有些地方還是要調整。這裡——”他用筆尖敲了敲表格上的一欄數據,“你提供的戰損比和日軍的後勤消耗數據很好,但參謀部的人可能更想知道——日軍是否有能力繼續維持當前戰線?如果他們想發動下一場攻勢,能不能做到?你能不能把這個部分再細化一下?”

林安迅速點頭,飛快地在筆記本上記下修改要點:“增加日軍補給線現狀分析,評估其後續作戰能力。”

“對。”麥克尼爾滿意地點頭,然後翻到另一張幻燈片,“還有這裡——你用了很多航空兵支援的案例,但有些參謀不熟悉中國戰場的地形,建議你用幾張更直觀的地形圖,特别是滇緬一帶的山區。”

林安微笑:“我明白,很多人沒去過那裡,他們需要更直觀的畫面。我會調整,增加地形剖面圖。”

“很好。”麥克尼爾合上文件夾,拍了拍桌子,“整體來說,我認為你的簡報很有新意,比我見過的大多數戰地彙報更有條理,也更具說服力。如果數據能像你描述的那樣直觀,确實能幫助作戰參謀們更快理解中國戰場的實際情況。”

他站起身,伸手示意她跟上,“現在,我會帶你熟悉會議場地,讓你提前演練一下,确保到時候一切順利。”

——————

1942年戰争部OPD彙報:滇緬戰役與中國戰區的戰略價值

時間:1942年10月?地點:美國戰争部作戰計劃處(OPD)會議廳?彙報人:林安中校

寬闊的會議廳裡,燈光冷白,映照在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軍官臉上。戰争部的标志懸挂在會議室正前方,長桌兩側坐滿了陸軍參謀本部的軍官——有些人在翻閱文件,有些人正低聲交流,更多的人隻是交疊雙手,等待着這位中國軍官開口。

林安站在講台中央,身後是一塊寬大的地圖,紅藍相間的箭頭交錯着代表戰役态勢。她的目光掃過這些軍官,心裡很清楚他們的态度。

她從來不相信“求援”能帶來真正的資源分配——無論是戰争還是商業,赢得投資的方式,從來都不是訴諸感情,而是讓對方看到他們的投資回報率(ROI)。

她清了清嗓子,按下指示棒的按鈕,投影機“嗡”的一聲點亮,第一張簡報映在會議室的白牆上。

“各位長官,感謝今天能有這個機會,我的彙報将基于戰損數據、後勤計算、空地協同戰術模型,為各位分析滇緬戰役的戰術表現、中國戰區的戰略價值,以及美軍在全球戰場上的最優資源配置。”

她停頓了一下,讓他們适應她的節奏,然後轉身指向第一張圖表——一張标準的投入-回報分析矩陣(Input vs. Output Analysis Matrix)。

一、中國戰區的戰術價值——戰損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滇緬戰役的戰損情況。”

屏幕上浮現一張清晰的戰損對比圖表:

(圖表描述)

在滇緬戰役中,國軍(遠征軍)與日軍(緬甸派遣軍)在兵力、損失以及物資消耗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國軍的總兵力為12萬人,而日軍的總兵力達到18萬人。國軍參戰的師團數量為5個,而日軍則有6個。戰損方面,國軍損失了6.7萬人,而日軍的損失為3.5萬人。

在物資消耗方面,國軍每月消耗3500噸,而日軍的消耗量遠高于此,達到9500噸每月。

(圖表描述完)

林安指着數字,聲音沉穩:“從表面上看,遠征軍的損失比日軍高出近一倍。但如果我們計算戰損比(K/D Ratio),即每投入1000人能夠造成多少敵軍傷亡,遠征軍的表現是1:0.52,而日軍在滇緬戰場的戰損比是1:0.37。”

她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台下的美軍軍官,“換句話說,在裝備劣勢、後勤極度受限的情況下,國軍在緬甸戰場的作戰效率仍然優于日軍。”

她的語氣冷靜,并不拔高,更不求認同,而是讓數據本身說話。果然,幾位軍官開始低聲讨論,顯然在重新思考他們原本的認知。

二、滇緬戰役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 vs. 結果

她翻到下一張圖表:

滇緬戰區 vs. 北非 vs. 太平洋戰區的後勤資源對比

在中國戰區,每月物資供應僅有5000噸,兵力達120萬人,戰機數量為500架。相比之下,北非戰區每月物資供應高達35萬噸(即中國戰區的70倍),兵力僅為50萬人,但戰機數量卻達到3萬架。太平洋戰區的物資供應為22萬噸(是中國戰區的40倍),兵力30萬人,戰機數量更是高達4萬架。

她指着數據,聲音清晰:“目前,美軍在北非戰區投入的物資是中國戰區的七十倍,在太平洋戰區投入的物資是四十倍。”

她頓了一下,繼續補充:“然而,根據戰損比,國軍的戰場存活率和作戰效率仍然高于日軍。而在北非戰場,美軍在1942年上半年的戰損比是1:0.9,也就是說美軍在北非的戰鬥效率并不比中國戰場更優。”

她的手指在表格上一點,繼續道:“換句話說,以單位資源計算的作戰産出(Combat ROI),中國戰區在極度貧乏的後勤下,依然能為盟軍提供顯著的戰場牽制力。”

幾位軍官的眉頭皺了起來,顯然在思考這組數據的影響。一名少将低聲與旁邊的軍官交談,另一位則開始翻閱手中的戰報。

三、中國戰區的戰略意義

林安換上下一張PPT,一張地圖緩緩展開,标出了日軍的幾條進攻路徑。

“各位,現在我們來看中國戰區的戰略意義。”

她的指示棒劃過地圖,紅色箭頭從中國戰區伸展出去,指向印度、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區。

“如果中國戰區崩潰,日軍将釋放50-70萬兵力。”

她按下指示器,屏幕上浮現出模拟推演:

一、日軍釋放20萬人增援太平洋戰區,将導緻瓜島戰役後續增兵困難,美軍戰損率上升50%。

二、30萬日軍增援東南亞,将導緻駐印軍面對的壓力倍增,英軍防線崩潰時間縮短6-8個月。

三、10萬日軍可投入印度戰區,威脅盟軍在南亞的補給線。

她的語氣平穩:“1942年,美軍仍在太平洋戰場苦戰,英軍在北非戰場掙紮,盟軍無法承受日軍在東南亞的進一步推進。而目前,唯一能牽制這些兵力的,就是中國戰區。”

會議室陷入了短暫的沉默,幾個軍官明顯坐直了身子。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