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第43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第一名得主:天才少年背後的故事
采訪人:《科學之光》記者李明?
受訪人: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第一名得主顧梓聿
記者:首先,恭喜你在世界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中奪得金牌,并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你現在的心情如何?
顧梓聿:謝謝!我現在的心情已經平複了不少,剛得知自己拿了第一名的時候,真的有點不敢相信,感覺像是在夢裡。這一路走來經曆了很多挑戰,我現在能站在這裡,更多的是感恩和激動。
記者:你是世界奧林匹克物理競賽華納曆史上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最年輕的國家隊選手。在此之前,全國物理奧賽要求的參賽者必須是高中生,而你卻以初中生的身份破例參賽,拿到金牌并進入國家隊。你是如何做到的?
顧梓聿:确實,物理奧賽對年齡有限制,我能夠破例參賽主要是因為學校老師向組委會提交了申請,證明我的物理水平已經達到了競賽要求。在這之前,我也參加了幾個物理類的競賽,并拿到了很好的成績,最終組委會決定破例讓我參賽。
記者:那你在和比自己年長的選手競争時,有沒有感受到壓力?
顧梓聿:還好吧,一開始确實會有一點壓力,畢竟其他選手不僅年齡更大,經驗也更豐富。但後來我告訴自己,物理是公平的,比賽考察的是理解能力、邏輯思維和創造力,而不是年齡,隻要專注于解題,年齡的差距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我的優勢是好奇心和沒有必須要拿獎的心理負擔吧。而且,準備競賽的過程中,我身邊的同學也都是比我年長的學長學姐,我已經習慣了。
記者:你去索倫參賽,感覺如何?那邊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你還适應嗎?
顧梓聿:總的來說,去索倫參賽的經曆非常難忘!雖然我們是去參加比賽,但在那裡的氛圍和文化交流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都非常順利,而且充滿了新鮮感。
關于飲食和生活習慣,剛開始确實有一些不适應。尤其是食物方面,索倫的飲食和我們這邊的差異還是挺大的,我個人不太習慣,為了不影響比賽狀态,我通常會選擇清淡一些的食物,避免過于油膩或者重口味的東西。
至于生活習慣,剛到索倫時,時差問題讓我有些疲憊,但慢慢适應了之後,整體感覺還是挺舒适的。賽場上的氛圍非常嚴謹且充滿挑戰,大家都很積極也很專業。雖然語言和文化上有些差異,但更讓我感受到的是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們的熱情和友誼,大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标而努力,所以一切障礙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比賽之外,我們也有機會參觀了很多著名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少年們交流,讨論各自感興趣的科學話題,這讓我不僅增長了見識,也獲得了很多新的啟發。
總的來說,這次參賽不僅讓我收獲了比賽的榮譽,更讓我有機會感受了不同文化和科學氛圍的碰撞。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次充滿挑戰和成長的經曆。
記者: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物理感興趣的?
顧梓聿:大概是從小學吧。我小時候喜歡看一個教小朋友用家常東西做實驗的電視頻道,還有一直定《我們愛科學》、《少年科技》之類的雜志,自己在家裡造那種簡易的電動機之類的。後來我開始上提前課程,學習初中的物理知識,老師推薦我們看《時間簡史》,雖然很多内容不太懂,但它讓我對宇宙和自然規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正式接觸物理競賽課程後,我發現自己特别喜歡用數學推導和邏輯思考來理解物理現象,這讓我對物理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記者:聽說你在物理國家隊集訓期間仍然堅持做數學奧賽題,甚至還請假去參加數學奧賽 IMO 決賽,最終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并成功入選數學國家集訓隊最終小名單。這是真的嗎?你是如何平衡物理和數學的?這兩者之間會相互促進嗎?
顧梓聿:是的,确實有這麼回事(笑)。比起物理,我更喜歡數學,數學是所有基礎學科的根基嘛。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在數競組花的時間比較多。這主要是一個賽制時間安排的問題,其實,如果當時數學奧賽是在物競之前舉行的話,我可能不會那麼拼命地去準備物競。
數學和物理的聯系非常緊密,很多物理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數學問題,比如微積分在力學和電磁學中的應用,群論在量子力學中的作用等等,數學的訓練讓我在物理競賽中能夠更快地理解和構造解法,而物理的直覺也讓我在數學問題上有更多的靈感。
至于如何平衡,其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規劃,我一般是根據階段性的目标來調整。有時候數競課程比較緊張,就暫時減少物理的時間,等到進度穩定了,再補上物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并且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把它當成單純的任務。
數學國家集訓隊是有兩輪選拔的,第一個階段的培訓時間完全和物理國家隊重合,所以我沒有參加集訓,隻參加了最後的考試。第二階段實在沒辦法缺席,我就跟物理組這邊請了幾天假,當然最後結果是好的,我也很開心。
記者:我聽說在比賽場上還有個有趣的轶事。當時,你和隊友赴索倫參加物理奧賽時,一名索倫隊的帶隊教練還特意向你們打聽,認不認識華納一個在數學競賽方面很有名的“Gu”。結果當他得知“Gu”就是你時,他竟然還疑惑地問你是不是走錯了賽場?當時你是什麼反應?
顧梓聿:(大笑)哈哈,是的,這件事當時确實挺有趣的。我還記得那位索倫隊的教練滿臉疑惑地看着我,反複确認是不是同一個“Gu”,因為他之前一直聽說我是數學競賽選手,沒想到會在物理競賽的賽場上見到我。
當時我表面上挺淡定的,和他解釋說,其實數學和物理一直是互通的,我很喜歡數學,但同時也很熱愛物理。而且物理競賽本身也需要很強的數學能力,兩者之間并不沖突。他聽完之後還半開玩笑地說:“看來我們以後在數學和物理競賽上都要小心你了。”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但也覺得挺開心的,畢竟能在不同領域都留下點“痕迹”讓别人記住,還是挺值得驕傲的(笑)。
不過其實,這是國家隊教練的安排,當時他們對比了一下,物理國家隊的整體實力相對較弱,如果我隻能選擇參加一個,教練們更推薦我去物理競賽,希望能為國家争取更好的成績。當然,這個決定對我來說也不容易,因為我個人真的是更喜歡數學。但從長遠來看,物理是更偏向實際應用的學科,而數學能力也可以在物理競賽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最終我接受了這個建議,專注于物理競賽,結果也證明這是一個正确的選擇。
記者:你真的很優秀(笑)。在競賽準備過程中,最難的一道題或者最困難的挑戰是什麼?
顧梓聿:這次比賽最難的一道題對我來說是理論題的最後一部分,它涉及到非線性光學和複雜的微分方程,雖然以前接觸過類似的内容,但要在短時間内推導出完整的解法,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我當時嘗試了幾種方法,甚至一度陷入卡殼,但最終還是冷靜下來,重新分析題目,找到了突破口。
記者:在這次競賽中,你認為自己獲勝的關鍵是什麼?
顧梓聿: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的積累,二是心理素質。物理競賽不僅僅是考察知識,更是考察理解和應用能力。我平時會做很多經典的競賽題,并且嘗試自己推導不同的方法。同時,心理素質也很重要,比賽過程中,時間緊迫,很多選手都會感到焦慮,如果能保持冷靜,就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記者:在備賽過程中,你是如何平衡學習和生活的?是什麼動力支撐你一直走到最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