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年,寶钗到了開始用鋼筆寫作文的年齡。初秋的某一天,她踩着路上的落葉回到家,推開門,隻看見面前心如死灰的母親。
她得知了兩件事。她爸爸失蹤了。以及,父親欠下了一筆幾十萬的債務,在他跑路之後,要求她的媽媽來償還。
那段時間對于全家人來說都是經久不散的噩夢。薛寶钗從來沒有想過,那些本以為隻會出現在電影電視和法制欄目的情節,真的會發生在自己家。從那以後開始,她便恨透了自己的父親,恨透了他的不負責任,恨透了他一走了之,同樣也恨透了自己的無能為力。
最後,還是母親頂住了壓力,找家中親戚湊錢,先将利率比較高的外債還上了。此後,王娴便拼命三娘似的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把負債還清。當時還在高中的薛蟠總算還是有些良心,将租房退房,搬回了家。
為了還債,家中的開銷也要想辦法壓低,她們家過着一種非常拮據的生活。
這種生活并不是幾十年前那種吃不起飯的匮乏,而是一個人除了生存之外所有的需求,都被放在金錢的标準上進行掂量。如果是高中的薛寶钗,一定可以坦然地面對那時的貧窮帶來的窘迫,但是小學的薛寶钗曾經深受其擾。
比如,為了減少家中購買衣物的頻率,薛寶钗的新鞋永遠比她的腳大一碼,新衣服也永遠比她的身高大半截,隻有當衣服穿到半舊不新,反而變得合身一些。當同學問起時,薛寶钗隻能酷酷地表示自己就是喜歡挽着袖子穿衣服。
和同學們路過學校門口的小吃攤時,朋友們都掏出零花錢、或是央求接送的家人出錢選購,隻有薛寶钗咽下口中的饞蟲,站在一旁,做出一副自己不太喜歡吃這些零食,隻是在等同學們選好再一起走的表情。
在同學們讨論新上映的3d電影時,寶钗哪怕再好奇,也隻能裝作不在意地表示,自己并不太喜歡看這些。
她一邊忍不住在心裡譴責自己,覺得自己這樣是不是就叫做“虛榮”,一邊又忍不住依然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後來有一天,薛寶钗放學回家時,偶然聽到母親和薛蟠的對話。那時薛蟠已經高三了。她聽到薛蟠提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想要早點進廠打工,或者去學個技術。這個建議很合理,因為薛蟠基礎薄弱,确實很難僅憑自己考上什麼好大學。但是王娴卻斬釘截鐵地拒絕了薛蟠的提議。
寶钗至今依然記得王娴當時的意思:寶钗是女孩,現在雖然成績不錯,但是開始學理科之後,還是很難比得過男生。以後等到她高中畢業,她願意讀就供她讀個本科,比如師範和護理,不讀大學就找個好人家嫁人,一輩子就在本地生活,也能平平順順。但是薛蟠是男孩,她王娴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大學,今後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寶钗已經不記得自己當時是怎麼想的了。她隻知道,此後每每咂摸母親這番話時,她心中都免不了升起一絲怨怼與不甘心。
因為這不甘心,後來的每一天,她都萬分努力地學習。她暗下決心,想要向母親證明,自己哪怕是女生,也比任何人都要優秀,也有資格和底氣做出任何她想要做的選擇。
“寶钗!妹妹!”薛蟠已經在駕駛位上坐好,正在啟動汽車。“你把安全帶系上呀。”
寶钗回神,從香薰瓶上移回目光,将安全帶扣好。
這輛小小的車很快彙入車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