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他故必不能留,該圖呈明,許托别家有奶者抱養。其抱養之家,本縣量給賞三錢,以旌其善……”
“每月朔望,鄉頭結狀中并入“本鄉并無淹女”等語。事關風俗,無視泛常,須至示者。”
看完後,衆人皆默然。這确實是一篇極其用心的,既通俗易懂又發人深省的告示,大家無從辯駁,也不知該如何贊美才最好,大概唯一的正确做法便是靜下心來認真思考。
此時無聲勝有聲。
【“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是啊,就是這麼淺顯的道理,在之前卻沒有一個人意識到,或者說,不願意去想。
“生男未必孝順,生女未必忤逆”,這是主播覺得最為動人的一句話,男孩延續父母的血脈,難道女孩身上流的就不是父母的血了嗎?都是父母生的,在血緣上男女都一樣,孝順與否也從來與性别無關,隻與個人的品行有關。】
是啊,都是自己生的,哪能說女孩就不是自己的種呢?
民間,一個老翁憋了半晌,終于鼓起勇氣開口道,“我聽說,隔壁村的張木匠就是隻有一個女兒,之前有人嘲笑他後繼無人,他一氣之下索性把手藝都教給了他女兒。後來他女兒接手了他的鋪子,對他特别孝順不說,那生意也是做得有聲有色的,前兩年還招了個從外地來的贅婿,生了個孩子姓張。現在啊,他們一家人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呢。”
話匣子一打開,再接下去就順暢多了。
“您一說張木匠,我就想起了他家隔壁的王鐵匠。”旁邊的年輕女人接話道,“他兒子卷了他家所有積蓄跑了,這都好幾年過去了,還沒回來呢!”
“這娃呀,還是得好好教!”
【在馮夢龍賞罰分明、情理兼顧的處理下,壽甯全縣的女嬰們逐漸逃脫了出生即死亡的悲劇命運。在這點上,馮夢龍的人文關懷和思辨能力是遠超同時代許多人的。】
“如果是從救女嬰這點看,馮夢龍的情操确實遠勝于我們。”一些想明白了的文人面露羞愧。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馮夢龍任職壽甯期間改革吏治,教化民風,辦了許多實事,留下了清官的美譽。後世學者作詩贊曰:“三言”世上流傳遍,萬□□稱眼識高。四載壽甯留政績,先生豈獨是文豪。
是的,他不止是文豪,他還是我們現在倡導廉政的榜樣和标杆,是懷着一念為民之心的、值得我們銘記的父母官。】
文人們:再一次酸了,都是文人,怎麼不管是上期的唐伯虎和王守仁,還是這期的湯顯祖和馮夢龍,他們的人生都和大家不一樣啊?
“先生豈獨是文豪……”馮夢龍熱淚盈眶,“能得如此評價,也算不枉此生了!”
【崇祯十一年,馮夢龍壽甯知縣任期滿,返回蘇州。
公元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盡,明朝滅亡。緊接着清軍入關,清朝建立,馮夢龍一直在為複國四處奔走。
公元1646年,即順治三年,馮夢龍逝世,有人說他是憂憤而死,有人說他被清兵所殺,個中真相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到底沒能實現光複故國的願望。】
-
明
終于出現了,崇祯十七年,大明滅亡的時間。
明朝曆代皇帝心中百味雜陳,不知道具體時限之前他們着急焦慮,知道之後他們又隻能無奈嗟歎。
憤怒嗎?當然憤怒,可除了站在火堆上的崇祯本人之外,其他人終究鞭長莫及。
我能行嗎?朱由檢站在廊檐下,回頭眺望宮廷深處某座宮殿所在的方向。
同一時刻,另一時空的朱由校仿佛感覺到了什麼,擡眼往殿外看去。
恍惚間,朱由檢感覺自己似乎透過層層宮牆再次見到了某個熟悉的身影。
那人溫柔地對他笑道:
“吾弟,當為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