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劭曰:衣服為襚。祠,飲食也。車馬曰賵。”
“賵赙”成為了漢代開始明文規定的一種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接受助喪品的禮儀制度。這些在漢墓當中是能找到明确證據的。】
這一年在官制上,景帝亦有多項改革,一是改郡守為太守,郡尉為都尉。很快又把諸侯封地上禦史大夫這一官制撤裁,改諸侯國的丞相為相。
【昆明池的魚:這些都是削藩的手段,不斷增益中央權力的獨尊性,郡一級作為地方行政的基礎單位,即将成為全國性的政治單元,而諸侯、列侯的封地,随着分封越來越細越來越密,權力則名存實亡。】
後元年(前143年),中二千石諸侯一律進爵位為右庶長。
【昆明池的魚:考點又堂堂襲來,在漢代,官位和爵位是兩個區别卻又緊密相關的概念,所以閻步克先生寫《從爵本位到官本位》,以及《波峰與波谷》,都主要談到了這個問題。
二千石指的是食俸的多少,直接對标官位高低,但是兩千石以上、千石到六百石、六百石以下,這些區隔隻能說是相對的區分出了官位的高低,一般情況下漢代一個地方上的郡守和中央官員中的廷尉長官同樣拿二千石。
而這裡面中兩千石肯定是比那些比兩千石要更勝一籌的,中兩千石我基本理解為兩千石裡面的中央官員和宗室子,地位相對較高。
而爵位其實是一個類似于榮譽的東西,它可以換取免罪、免徭役等好處,但跟實際權力和實際俸祿無關,右庶長就是爵位階梯中的第十一爵,高官也未必有爵位,而爵位常常更像是給予那些沒有實權的原先那些諸侯王、列侯等的一種補償。
爵位體系和官階體系是彼此獨立又關聯的兩套系統,這個東西具體怎麼嬗變,大家一定要去看閻步克老師的作品。】
(彈幕飄過:我就說跟着up主能學到真東西……)
這一年,景帝下诏書,陳情了當時缺衣少食的社會現狀,并抓住核心矛盾,認為是幹部隊伍腐壞而導緻的,自己親自耕織、減免賦稅、不收獻禮,竟然一點用都沒有,必須要讓丞相嚴肅去處理這些魚肉百姓、巧取豪奪的官場常态。
【武庫執吾人:這恐怕是我們讀過最早、最完整的一篇廉政清朗诏令。】
【昆明池的魚:确實,甚至順便誕生了好幾個沿用至今日的成語,“魚肉百姓”、“監守自盜”。并且統治者極為深刻的認識到,社會地位較高的這些人驕奢淫逸,必然是以窮苦大衆服勞役為代價,且因此人力消耗,荒廢了基礎農桑,動搖了國之根本。】
【高祖:不愧是朕的好孫子,就是聰明懂事兒!】
後元三年,劉徹行了冠禮,景帝因此賜所有當了父親的平民進爵一級。
【上林苑的駱駝:景帝還挺溫情。】
【昆明池的魚:挺可愛的。說明劉徹這孩子還算是在愛裡長大的。】
【武庫執吾人:的确是有驚無險的景帝一世。七國之亂是危機,亦是轉機,明顯感覺到在這件事情之後,理政更加成熟,做事循序漸進,在位期間除了匈奴偶爾騷亂,農桑因官僚體系的腐化有所懈怠。
但換句話說,景帝之世愈發積累富庶,“掃除煩苛”,去世之後反而賞賜各階層官民豐厚的馬匹與金錢。經濟積累上為武帝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才能供他到處去“造”嘛。】
【昆明池的魚:行了别說了,一會兒徹粉又要攻占我直播間了……】
【高祖:整的朕對這個曾孫子挺好奇的。劉徹,這名字不俗啊。你還真别說,邦、恒、啟這幾個名字倒像谶緯預言一樣,跟每個人的秉性倒是挺合的。
所以起名非常重要,什麼魚啊、駱駝啊,一點兒期許都沒有,趁早改了罷。】
【昆明池的魚:……】
【上林苑的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