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元年,在汾水上得寶鼎。
(元鼎二年)春天,起柏梁台。秋九月,長安山林池澤尚屬豐饒,江南卻水患,武帝下诏書,調撥巴蜀的存粟來江南赈災。
【昆明池的魚:武帝的年号幾乎都與當年瑞應或是重要天象、事件有關,寶鼎又尤其與正統的寓意緊密關聯。先秦便有逐鹿天下、問鼎中原之喻,何人擁三代傳世之鼎,便能天下歸心。
所以汾水升鼎,便成了帝國再一次強化政權合法性的重要迹象。
升鼎圖也成為漢代畫像的一個重要題材,這一點邢義田先生在《畫為心聲》這本經典著作裡重點論述過,直播間的家人們可以研讀一下。
這個時候升鼎也常常和升龍的題材進行組合。寶鼎出,遊龍躍,橋上撈鼎之人皆大歡喜,得償所願。
升鼎之象可謂是漢帝國的一種積極氣象。】
【武庫執吾人:再來說說這柏梁台。今天在西安仍有柏梁村這一地名,可以說地名是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曆史證據,尤其在曆史地理研究領域,古今地名命名上的延續性會成為我們考證舊址所在的重要參考。
《三輔舊事》認為因該建築以柏木為梁,故稱柏梁台,但服虔做注則認為“柏”通“百”,故柏梁台指的是用百根梁木建造。顔師古則認同《三輔舊事》所言。
而漢初高祖在柏人城頗多舊事,當時稱柏人為“迫于人也”,可見“柏”字所指紛繁複雜。
柏木在西漢的使用的确貴重,衆所周知西漢高等級貴族、重要官員的椁墓若得聖賜,所用“黃腸題湊”即用柏木所制壘砌。柏木制高台,适宜應當。
但若解釋百件梁木所制,亦可反襯柏梁台高大華貴,符合漢初高台建築的制度。
武帝曾在此處設宴,群臣做七言詩,能成者得登台,可見柏梁台其實是帝國鼎盛之時的一個文化符号,也是武帝任下營建的大型皇家建築中的重要一例。】
【上林苑的駱駝:江南水患一事,側面記載了當時中國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始性,仍然在火耕水耨的階段。
火耕水耨最大的一個隐患就是水土流失飛快。它指的是開耕之前先用火燒土地,這樣使得土壤松軟,且留下的炭灰作為肥料,便于播種又增加肥力,同時清除了雜草。水稻播種之後,再引水漫灌淹沒稻田,這樣就不用翻耕深耕。
結果就是水土極差,江南好水好田,可能耕作幾輪之後,此地就廢了,所以這個時候的産量一直是很低的。水土流失又導緻水患時,土壤更加固不住。
這才有巴蜀粟米東去江南的诏令,想必走的正是長江水道。
粟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吃的小米,曾經是隋唐完成經濟重心大轉移之前中國南北共同的主要食譜。】
(元鼎三年)遷函谷關到新安,原來的函谷關所在地則設置為弘農縣。
武帝下诏稱民衆有告發他人偷稅者,可得稅金一半。
正月,陽陵失火,四月裡下冰雹,關東鬧饑荒,人吃人。
(元鼎四年)武帝再到雍縣,祭祀五帝。當年武帝又至洛陽中原一帶,尋得一周室後嗣,名叫嘉,封為周子南君,承繼周祀。
【昆明池的魚:首先遷函谷關這件事兒就還挺有意思的,《漢書》說是楊仆覺得自己身份高貴,本來家在關外,覺得有點恥辱,想做關中人,于是上書給武帝,請求遷關,大概是向東把洛陽盆地也納入關中。
這事兒就很微妙,因為更像是楊仆摸清了武帝意在擴關的心思,上面想要直接控制更多關中人口,所以借自己的心思給武帝一個台階。
很聰明啊。】
【上林苑的駱駝:這一年又是先帝陵寝失火,又是夏日裡下冰雹,關東還鬧饑荒,中央一定是沒錢的狀态,舉報偷稅有獎還能充實一下國庫。】
【武庫執吾人:讀到這裡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周室後裔原文稱“孽子嘉”,可見“餘孽”這個概念一開始是比較中性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後世的貶義,史料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果然是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