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爐煿肉、蒸鮮魚、五味蒸面觔、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再加一道清炒蕹菜。
太祖立了規矩,為了讓後世子孫知道民間疾苦,每餐必有一道民間時令小菜、小食之類的東西,也算是雅俗共賞了。但是在朱翊鈞看來,這一桌子菜品十分不符合營養學,羊、鵝、豬、雞、魚、蝦,除了肉就是肉,好吃是好吃,可也不能這樣吃法,隻有這份搭頭的青菜,才讓這餐營養全面合理起來。
太祖真是有心開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他自己苦出身,所以要常吃一些窮苦日常的菜蔬,好提醒自己不忘本。隻是這個規矩被後代人陰奉陽違、破壞殆盡。
後代的皇帝真是絞盡腦汁就為了不吃這點兒苦,将這道蔬菜換成雞炒、肉炒,或者将豆腐換成鳥腦,就為了不吃一口素。實則若能按照太祖的要求葷素搭配着吃,還算營養均衡,若是任性着隻吃愛吃的,才真正有礙健康,難怪一個個都活不過老朱。
朱翊鈞登基後,發口谕到尚膳監,務必嚴格遵守太祖規矩,每頓飯要有一道純素菜蔬,不得弄虛作假,這才堪堪保住了自己的飲食結構。
張居正和譚綸雖然是伴膳,按照規矩也是不能與皇帝同桌用膳的,待尚食局派出的奢員嘗膳後,衆人才開始用飯。
整頓飯下來,滿堂鴉雀無聞,恭肅嚴整至極。朱翊鈞有些後悔,不該在内閣中吃,這等氣氛下完全不能拉進君臣關系,倒是給元輔添麻煩。
飯後一刻鐘,待飯粒咽盡,便上了點心、水果、小食等,朱翊鈞拿起一塊西瓜,一入嘴,他眼睛掙得溜圓,直愣愣地看着張居正和譚綸,艱難地将口中的西瓜咽下。
許是臉上表情太過精彩,倒引得譚綸詢問:“聖上可是吃不慣這鹽焙寒瓜?”
鹽焙寒瓜!怪道怎麼甜鹹甜鹹的?!這是怎樣的冒險精神才能想出來的菜單!
一頓禦膳,涉及五、六個衙門,先要光祿寺拟定食材原料,如‘牲口若幹、香料若幹’,‘某物該配某法、某味合配某料’,若是涉及大型禮儀活動,比如經筵時就需要招待講讀人員,所以又叫‘吃經筵’,這時太常寺與工部也會參與其中。
拟好菜單和原材料,交給内廷十二監之一尚膳監,尚膳監衙門就在光祿寺旁邊,同時參與備餐的還有甜食房和尚食局、酒醋面局等,這些部門協同輔助食物的制作。
尚食局的另一個功能就是保證食物的安全,派遣奢員飯前試毒,同樣也是品嘗味道鹹淡,以及食物是否變質。
這麼繁瑣的程序下,居然沒有防住一份鹽焙寒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