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輕柔地灑在林宇的辦公桌上,照亮了桌上擺放整齊的病曆和心理學書籍。林宇像往常一樣,提前來到診所,為新一天的工作做準備。他深知,每一個前來尋求幫助的患者,都帶着沉甸甸的心理負擔,而他的職責,就是成為那盞照亮他們心靈黑暗角落的燈。
上午十點,一陣輕微的敲門聲打破了診所的甯靜。林宇起身,微笑着打開門,隻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在一對中年夫婦的攙扶下走了進來。老奶奶神色緊張,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恐懼,雙手緊緊抓住中年夫婦的胳膊,仿佛那是她在這世間唯一的依靠。
“林醫生,您好,這是我媽,張奶奶。”中年男子開口說道,臉上滿是擔憂,“她現在根本不敢獨自出門,我們實在沒辦法了,聽說您在這方面很有經驗,就帶她來看看。”
林宇連忙請他們坐下,給張奶奶倒了一杯溫水,試圖讓她放松一些。在交談中,林宇了解到,張奶奶曾經是一位備受尊敬的退休教師,年輕時性格開朗,喜歡四處旅行,結交朋友。然而,一切的轉變發生在多年前的一個周末。
那天,張奶奶像往常一樣去廣場散步,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張奶奶正沉浸在這熱鬧的氛圍中,突然發現自己和同行的家人走散了。她焦急地在人群中尋找,呼喊着家人的名字,可是周圍嘈雜的聲音淹沒了她的呼喊。随着時間的流逝,張奶奶的恐懼逐漸加劇,她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無邊無際的黑暗海洋,周圍的人群像是洶湧的波濤,随時可能将她吞噬。
從那以後,張奶奶就開始害怕出門,尤其是空曠的廣場和擁擠的街道。哪怕隻是走到家門口的小路上,她都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仿佛又回到了那天在廣場上無助的時刻。漸漸地,她隻能被困在家中,生活範圍越來越小,曾經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得單調而沉悶。
“林醫生,我真的很痛苦,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張奶奶的聲音顫抖着,眼中滿是無奈和絕望。
林宇輕輕拍了拍張奶奶的手,安慰道:“張奶奶,您别擔心,您的情況是廣場恐懼症,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曆,我們一定可以一起找到解決辦法的。”
為了幫助張奶奶克服廣場恐懼症,林宇決定采用系統脫敏療法,同時結合認知行為療法。他知道,系統脫敏療法需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張奶奶暴露在引起恐懼的場景中,逐漸降低她的恐懼反應;而認知行為療法則可以幫助張奶奶改變對廣場等場景的負面認知,重建積極的思維模式。
首先,林宇與張奶奶的家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詳細了解了張奶奶的日常習慣和喜好。他發現,張奶奶非常喜歡養花,家中的陽台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花卉。于是,林宇建議家人先陪張奶奶在陽台上曬太陽,欣賞花卉,讓她逐漸适應戶外的環境。
第一天,家人陪着張奶奶來到陽台。張奶奶剛踏出家門,腳步就有些遲疑,眼神中透露出緊張。林宇輕聲鼓勵道:“張奶奶,您看這陽光多好,這些花也開得多漂亮啊,您放松些,深吸一口氣。”張奶奶按照林宇的指導,緩緩地深呼吸,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陽台上坐了下來。剛開始,她的雙手還緊緊地抓着椅子扶手,身體微微顫抖,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她漸漸被眼前的花卉吸引,緊張的情緒也有所緩解。
接下來的幾天,林宇讓家人逐漸延長張奶奶在陽台上的停留時間,從最初的幾分鐘,慢慢增加到半小時、一小時。同時,林宇通過與張奶奶交談,引導她回憶過去在廣場上美好的回憶,幫助她改變對廣場的負面認知。
“張奶奶,您以前在廣場上跳舞的時候,是不是特别開心?”林宇微笑着問道。
“是啊,那時候和老姐妹們一起跳舞,感覺特别快樂,可現在……”張奶奶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落寞。
“其實,廣場還是那個廣場,隻是您對它的記憶被那次不好的經曆給扭曲了。我們一起努力,把那些美好的記憶找回來,好嗎?”林宇耐心地說道。
在陽台适應階段取得一定效果後,林宇開始安排張奶奶進行下一步的訓練——在家門口的小路上散步。這一天,家人小心翼翼地陪着張奶奶走出家門,踏上了那條熟悉又陌生的小路。張奶奶的腳步明顯有些沉重,每走一步都顯得小心翼翼,眼睛不停地觀察着周圍的環境。
“媽,您别害怕,我們都在您身邊呢。”張奶奶的女兒緊緊地挽着她的胳膊,輕聲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