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邊緣一個安靜的小區裡,退休工人李大爺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眼神焦慮地盯着手中的體檢報告。盡管報告上各項指标都顯示正常,但他心裡的擔憂卻絲毫未減。過去幾個月,李大爺總覺得身體這兒不舒服那兒不對勁,隔三岔五就往醫院跑,可每次檢查結果都如出一轍: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即便如此,他依舊無法打消心中對疾病的恐懼,生活也因此變得一團糟。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李大爺卻無心欣賞窗外的景色。他再次拿起電話,撥通了兒子的号碼。“兒子啊,我這胸口又悶得慌,會不會是得了什麼大病啊?你們忙,不用管我,我自己去醫院看看就行。”挂斷電話,李大爺歎了口氣,拖着沉重的步伐出了門。這已經是他這個月第5次去醫院了,醫生們耐心地解釋,可他一個字都聽不進去。
李大爺的兒子實在沒辦法,經朋友介紹,聯系上了心理醫生林宇。于是,在一個周末,李大爺在兒子的陪伴下,來到了林宇的診所。
李大爺走進診所時,眉頭緊鎖,臉上寫滿了疲憊與擔憂。他坐下後,不等林宇開口,就迫不及待地說道:“林醫生,你看看我這身體,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我總覺得自己病得很重,可醫院又查不出問題。”說着,他把一沓厚厚的體檢報告遞給林宇。
林宇接過報告,仔細地看了一遍,然後微笑着對李大爺說:“李大爺,您的身體各項指标都很正常,并沒有什麼大病。您能跟我講講,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嗎?”
李大爺皺着眉頭,回憶道:“幾個月前,我一個老夥計突然得了重病,沒幾天就走了。從那以後,我就總覺得自己身體也出問題了。有時候胸口有點悶,有時候又覺得頭疼,晚上還老是失眠,怎麼都睡不好。我是不是也快不行了啊?”說着,李大爺的眼眶紅了起來。
林宇明白,李大爺這是患上了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種心理障礙,患者往往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堅信自己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即便經過醫學檢查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仍然無法消除疑慮,從而陷入持續的擔憂和恐懼之中。李大爺的情況,與他朋友的突然離世有很大關系,這件事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讓他對衰老和疾病産生了深深的恐懼。
為了幫助李大爺擺脫疑病症的困擾,林宇決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首先,他需要幫助李大爺認識到自己的擔憂是過度的,改變他對身體症狀的錯誤認知。
“李大爺,人上了年紀,身體偶爾會出現一些小症狀,這是很正常的。比如胸口悶,可能是因為天氣變化、情緒波動,或者稍微活動一下就會這樣,并不一定是得了重病。”林宇耐心地解釋道,“而且,您已經做了那麼多次全面的檢查,結果都顯示正常,這就說明您的身體目前是健康的。”
李大爺聽了,雖然點了點頭,但眼神中還是透露出一絲懷疑:“可是我這症狀一直都在啊,怎麼可能沒事呢?”
林宇知道,要改變李大爺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和耐心。于是,他開始引導李大爺回憶每次感覺身體不舒服時的具體情境和情緒狀态。
“李大爺,您想想,每次覺得胸口悶或者頭疼的時候,是不是剛好在做什麼事情,或者心情不太好呢?”林宇問道。
李大爺仔細想了想,說:“好像是這樣,有時候一個人在家,胡思亂想的時候,就會覺得症狀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