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斑駁地灑在城市公園的小徑上,微風輕拂,帶來一絲涼爽。林宇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手中拿着一本專業書籍,趁着難得的閑暇時光充實自己。不遠處,一個年輕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年輕人步伐急促,眼神中透着一種莫名的興奮,嘴裡不停地說着什麼,手也在空中揮舞着,似乎在向周圍并不存在的聽衆發表一場激情澎湃的演講。
林宇微微皺眉,憑借他多年的心理醫生經驗,他隐隐覺得這個年輕人的狀态不太對勁。果然,沒過多久,年輕人突然停下腳步,臉上的興奮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沮喪和落寞。他緩緩蹲下身子,雙手抱頭,身體微微顫抖,仿佛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林宇放下手中的書,起身走向年輕人。他輕聲問道:“你好,我是一名心理醫生,看你好像不太舒服,需不需要幫助?”年輕人擡起頭,眼神中滿是迷茫和無助,猶豫了一下,緩緩點了點頭。
在附近的咖啡館裡,年輕人向林宇傾訴了自己的痛苦。他叫曉峰,是一名大學生,最近幾個月,他感覺自己仿佛被卷入了一場情緒的風暴,時而極度興奮,思維敏捷,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時而又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林醫生,我真的快受不了了。前幾天,我還覺得自己充滿了能量,制定了各種宏偉的計劃,想在一個月内學會一門新語言,還打算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出盡風頭。可這兩天,我連床都不想下,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未來一片黑暗。”曉峰痛苦地說道。
林宇耐心地傾聽着曉峰的講述,他知道,曉峰很可能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這種心理疾病的特點是情緒在抑郁和躁狂之間反複切換,對患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産生極大的影響。
林宇決定幫助曉峰,他先安撫曉峰的情緒:“曉峰,别害怕,你的情況是可以得到改善的。我們一起努力,找到适合你的治療方法。”随後,林宇詳細詢問了曉峰的症狀表現、發作頻率以及家族病史等信息。原來,曉峰的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的遺傳史,再加上他進入大學後,面臨學業壓力、社交困擾等多重挑戰,這些因素共同誘發了他的雙相情感障礙。
為了幫助曉峰控制情緒波動,林宇決定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在藥物治療方面,他根據曉峰的具體情況,為他開具了合适的心境穩定劑和抗抑郁藥物,以調節他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平衡,緩解躁狂和抑郁症狀。
“曉峰,這些藥物需要按時服用,它們能幫助你穩定情緒,讓你感覺好受一些。但藥物治療隻是一部分,我們還需要從心理上找到應對的方法。”林宇耐心地解釋道。
在心理治療方面,林宇采用了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際與社會節奏療法(IPSRT)。首先,他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曉峰認識到自己在情緒高漲和低落時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并引導他改變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和行為。
“曉峰,當你處于躁狂狀态時,是不是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覺得自己能輕易完成一些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林宇問道。
曉峰點了點頭:“是的,我那時候覺得自己特别厲害,什麼都能做到,根本聽不進别人的意見。”
林宇接着說:“這就是一種不合理的認知。我們要學會在情緒高漲時,冷靜下來,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同樣,在抑郁狀态下,我們也要避免過度自責和消極的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