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第一交響曲》創作背景
馬勒從1884年開始創作《第一交響曲》,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浪漫時期著名的德國詩人讓·保爾的小說《巨人》,《第一交響曲》由此又被人們稱作《巨人交響曲》,并在1889 年成功首演于布達佩斯。
“歌曲—交響曲作曲家”是人們常對馬勒稱呼,這一稱謂的由來,是因為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分别地創作歌曲和交響曲,而是将二者聯系起來,将雙方特點糅合。主要運用兩種方式,一是将人聲加入到他的交響曲中,如最典型的歌曲-交響曲《大地之歌》,還有他的第二、三、四、八交響曲中,聲樂都占據了一定程度的比例。“馬勒這樣做可以說完全是受了貝多芬的影響,因為非常喜歡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自聽了該曲後他就認為,交響大合唱是一種最理想的交響樂創作方式()陳鴻铎:《談馬勒《第一交響曲》的音樂創作》,《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11月24日,”。另一種方式則是用聲樂作品或民間歌曲的旋律來擔任他一些交響曲中的部分主題,這些主題往往處于重要結構的重要位置。在本文分析的《第一交響曲》中,可以明顯觀察到這一特性。甚至可以說,在馬勒的《第一交響曲》中,所有重要的主題材料都來源于馬勒自己或别人寫的歌曲旋律。
在最初的版本中,《第一交響曲》共有五個帶有标題的樂章,标題依次為:無盡的春天、繁花、滿帆、擱淺、由地獄至天堂,在布達佩斯首演之後,馬勒先将原作中具有小夜曲風格的第二樂章删去,而後更将原有的标題全部舍去,至此才成為了現今人們熟知的普通規模的四樂章交響曲。
第一樂章的引子長度達到了61小節,以連續的全音符持續音鋪底,木管樂器組以下四度音程模仿鳥鳴聲漂浮其上,描繪出一幅清晨的畫卷,如同美夢初醒,青春初現,萬物開始複蘇。
第二樂章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帶有一定的民族音樂風味,在配器上較為輕靈,力度以弱奏為主。整體氛圍輕松明快,如同不負重的前行,充滿了對平靜生活的向往意味。
第三樂章對中國的聽衆來說是十分特别的,主題來自于法國童謠《雅克兄弟》,這首童謠傳入中國後被改編為耳熟能詳的兒歌《兩隻老虎》。馬勒将其原本的大調式改為了小調式,将下四度音程放置于低音聲部用以模仿沉重的腳步聲,這段帶有諷刺意味的葬禮式的進行曲靈感來源于法國漫畫《獵人的葬禮》,漫畫描寫了動物們為獵殺他們的獵人送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