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材料(譜例2-11)首次出現在第182小節,以四分音符為主,整體的下行趨勢與c材料形成對話感。
e材料(譜例2-12)與f材料(譜例2-13)之間也有很明顯的對比性,e材料為舒緩的下行柔和旋律線條,與之相對的f材料則是明快的上行的号角式進行。這也是馬勒在整部作品中大量運用的材料對比方式,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有故事性。
貫穿整部交響曲的四度進行在該樂章作為主題的伴奏織體(譜例2-14)貫穿A段。由定音鼓奏出的織體猶如送葬的腳步一般緩慢、沉重,奠定了主題的基調。
馬勒将第三樂章标為“獵者的葬禮進行曲”,該樂章靈感來源于法國漫畫《獵人的葬禮》,講述了一群動物為獵人送葬的故事,帶有濃厚的諷刺意味。故而馬勒在創作該樂章時也将這種“諷刺”包含在了其中,這種“諷刺”主要體現在a、b材料和c、d材料兩組之間的内部對比上。
主題材料a(譜例2-15)來自于一首法國民間輪唱歌曲《雅克兄弟》,該主題共八個小節,通過模仿的方式展開。作曲家将這一音樂材料發展為一段加固定低音的四聲部卡農,共38小節。這一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20小節是聲部的疊加階段,在此階段主題分别進入的時間是不相同的,第一遍與第二遍之間相差8小節,第二遍與第三遍之間相差4小節,第三遍與第四遍以及第五遍分别間隔兩小節進入。自20-38小節,聲部固定為四聲部卡農,聲部之間固定以相差兩小節的頻率進入。由此造成了兩部分之間在音響效果上的對比,将原本沉重的旋律色彩疊加的更為厚重。
b材料(譜例2-16)是作為插入材料在A段出現的,這段材料共出現兩次,均由雙簧管演奏。A段的整體音樂風格是沉重的,而插入其中的b材料,節奏輕快、狡黠,以跳音居多。與樂段的整體氛圍對比鮮明,帶着在送葬隊伍中忍不住偷笑出的諷刺之感。
c材料與d材料二者又為很明顯的對比材料。c材料(譜例2-17)取自《流浪少年之歌》的第四首《在大路上有一棵菩提樹》,該材料極具抒情和歌唱性。這一材料以三度音程為主,以平緩的平行級進方式展開,重點節奏型為八分附點加十六分音符,在音響上充滿了色彩性。
與之相對的d材料(譜例2-18)則富有“馬戲團”似的滑稽感。該材料仍以和音為主要構成,但在進行中拉開了橫向的音程距離,整體走向向上,以模進的方式展開。雖然二者都由木管樂器演奏,但作曲家以不同的演奏速度與力度使其對比更加鮮明。
第四樂章的主要音樂材料有三:引子材料、主部材料(a材料)、副部材料(b材料)。
引子材料(譜例2-19)首次出現在第8小節,這是一個由下行半音階以八分音符三連音加四分連線長音節奏構成的材料。該材料在引子、連接、結束部分都作為伴奏織體或支聲複調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部主題是由四個動機材料構成的,如譜例2-20所示。在後續的音樂發展中,該主題更常見的展開形式是以其中某一材料單獨展開存在,其中第四材料更多用于引出主題或充當連接。這種巧妙的分解,使音樂材料既統一風格,又不顯枯燥。
副部材料(b材料)與a材料風格迥然,這個長樂句以四分音符為主,旋律線條起伏跌宕。作曲家在此注:對英雄年輕時代的美麗隐喻和回憶。因此,b材料對于a材料而言,不再是戲劇的沖突,更像是一種休止符的存在。b材料也更多以完整的形式,由柔和的弦樂聲部奏出。
《第一交響曲》原本有五個樂章,而且每個樂章都有标題,它們依次為:永恒的春天、繁花、滿帆、擱淺、由地獄至天堂,在首演之後,馬勒就将所有标題和最初的第二樂章一并删減,成為了人們現今所熟悉的普通交響曲四個樂章規模的作品。
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再現部為倒裝再現;第二樂章是一個諧諧曲樂章,結構為複三部曲式結構;第三樂章為四段體變體曲式結構;第四樂章為縮減再現的奏鳴曲式。作曲家通過使用歌曲作為交響作品樂章的主題材料,使用下四度音程模仿鳥鳴聲,主、複調相結合等寫作方法,使這部作品具有更明确的叙事性,每個樂章之間情緒層層遞進,調性在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即使作曲家本人舍去了原本的标題,但其标題卻存在于作品中的每個音符上。